猪苓室内种植技术

一定要用视频吗 文字可以吗?
猪苓种植技术如下:
(一) 选地整地
 选地:选择阴坡林下,肥沃湿润,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 。
 整地:可在选好的树种下 , 于近根处挖长60厘米、宽50厘米、深45厘米的土坑,或将土地耕翻耙平,开穴待种 。
?。ǘ?┲种卜椒?
 培养菌材:选择红青冈、水青冈、椴树、臭椿等树种作菌材,于生新叶前采集直径10厘米左右的树枝或木段 , 每隔3-5厘米砍成鱼鳞口 。密环菌种广泛分布于天然次生林人工栽培的猪苓
中,于林下采集着生棕红色的菌索作菌种 , 再将备好的木段与采集的菌材于3、4月间按3∶1的比例相间摆放整齐 。然后将切成碎块的幼嫩的密环菌索撒在上面,用腐殖土填空隙覆盖,以不露木段为度 , 上面再盖一层树叶 。按此要求堆积高1米左右,并在四周盖土10厘米左右,上边再盖上树枝、蒿草或树叶即可 。天气干旱时应适当洒水保持一定湿度 。当年菌材即可培育好,备作翌年使用 。
 培植种苓选择:采挖野生猪苓作种苓 。选单体重15克以上,颜色较浅 , 呈灰褐色的嫩菌核掰成小块 。
 培植时间:春秋两季均可 。春季于4-5月,秋季于9-10 。
 培植方法:先将两季整好的坑底部挖松 , 铺一层树叶,将培养好的菌材按间隔6厘米左右摆于底层,于菌棒间放种苓5-8块,使其靠近密环菌生长较多的鱼鳞口上,再用树叶填充空隙,按此要求每坑栽植2-3层 , 再覆盖腐殖土,轻度镇压即可 。也有的采取在培养菌材的同时栽植猪苓 , 此法将新材与菌种材相间摆放于坑内,再按上述要求栽植,这样可缩短生产周期 。菌材数量视其菌材粗细而定 。
?。ㄈ?┨锛涔芾?
 猪苓生长白山野生猪苓
长对土壤水分要求比较严格 。春季天气干燥时,要适当浇水 。秋季雨水大时,要及时排水,防止积水 。夏季气温过高时 , 要覆盖树枝、蒿草,以降低坑内温度 。(常用中药材)
采收及加工
采挖分春、秋两季进行,最好于休眠期采挖 , 一般10月底至翌年4月初 。收获时轻挖轻放 , 取出色黑质硬的菌核作商品 。将色泽淡、体质松软的作种苓继续培养,连续使用3代后 , 其生长力减退应更换新的野生幼苓种 。收获后 , 除去砂土等杂物,晒干即可 。
 目前,室内培养猪苓正处在实验阶段,尚未应用于生产,其方法略 。(常用中药材)
【猪苓室内种植技术】
储藏养护
猪苓一般用麻袋包装,每件30公斤左右,贮于仓库干燥阴凉处猪苓 , 温度30℃以下 , 相对湿度65-70% 。商品安全水份10-13% 。
 本品较少霉变,为害的仓虫发现有胸角蕈甲、药材甲、毛薪甲、九节胸角蕈甲、锈赤扁谷蛾等 。虫蛀后商品轻泡,偶见霉斑 。
 储藏期间 , 应保持整洁卫生,高温季节前 , 进行环境消毒,减少污染源 。有条件的地方密封充氮,使贮藏空间保持在10-15%,二氧化碳15%左右,进行养护 。发现霉迹、虫蛀,及时晾晒;严重时用磷化铝、溴甲烷等熏杀 。(常用中药材)
有黑、灰、白三种颜色,分别称作黑苓、灰苓和白苓 。
生长一年以上的猪苓菌核 , 表皮为黑色有光泽,质地致密韧性强,断面白色或淡**,部分可萌发菌丝;灰苓表面灰或灰**,光泽暗,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断面白色,在适温条件下萌发很快,可作药用或留作无性繁殖用种;白苓(即幼苓)皮色洁白,手捏易碎,断面嫩白可萌发菌丝,含水率高 , 烘干后呈米** 。
这三种颜色的猪苓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通常是一体共存,它只是代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在同株或异株每个生长阶段的增长体差异很大,也就是说,不能依其个体的大小来衡量它的生长时间 。
1、关于虫害的问题
在猪苓栽培的段木上发生了各类不同的虫害,据分析,大多是螨类以及马陆等害虫在作怪,防治办法很简单 , 使用辛硫磷药物,按说明的最低浓度配对后浇入栽培堆即可,一般为1000倍左右,此后注意预防 , 比如清理周围环境、断绝虫源等 , 也可每3~7天对周围喷洒一次杀虫药物,即可预防和切断害虫来源渠道 。
2、关于段木发生杂菌的问题
段木由于速效营养较低,一般杂菌不易对其形成侵染,但当栽培半年左右,段木长期在无光、潮湿的环境中,也是很容易遭到杂菌侵袭的,一般多为木腐菌类杂菌,即真菌,预防措施为选择优质菌种、掌握合适的水分、温度等条件使蜜环菌健康生长,并尽快与猪苓密切接触,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但是,一旦发生杂菌,可将菌材涂刷100倍左右消毒王溶液,然后即可照常管理 。
3、关于猪苓消失的问题
打开栽培堆,找不到猪苓的大菌核,甚至连小菌核也没有,这就是所谓“猪苓 消失” 。
原因有三:
一是无性栽培用的猪苓 (菌核)种有问题,或者感染病毒病菌、或者失去活性,被蜜环菌“吃掉”;有的可能是有性栽培用的猪苓菌种老化、退化,或者在运输途中受热等不适条件失活,导致栽培后其营养被蜜环菌吸收殆?。?
二是蜜环菌菌材属于多代培养,本身没有供应营养的能力,使猪苓没有营养来源而消失,或者有性栽培用的蜜环菌种老化退化引起的抗性低,无法给猪苓 进行营养供给
;第三,如果猪苓种和蜜环菌种没有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管理不当,如水分问题 , 蜜环菌可以在水中正常生长,而猪苓 则要求土壤含水率在30%~40%,水分稍大,猪苓 因通气不足而不能从蜜环菌菌索上吸收营养,水分过大,猪苓 因通气不足而失去活性,这时,蜜环菌菌索就会很自然地从猪苓 菌核中吸收营养,最后导致猪苓 的“消失” 。
一般可以安排半个月左右浇水一次即可满足猪苓 对水的需要 。
4、关于生长速度慢的问题
属于长周期生物,一般需要三年左右才能长成,栽培半年时间,猪苓跟小块生姜差不多大,属于正常情况 。一般条件下,蜜环菌菌索需要大约两个月左右时间才能与猪苓 密切接触,此后还要经历一个营养与反营养的阶段 , 然后才能进入正常供应阶段 , 半年时间能够长成小块生姜大?。?撕蠡褂辛侥甓嗍奔?,一般单块重量可达250克以上 。
5、关于温度问题的正常生长温度,在14~28℃之间,达到30℃以后 , 就会自动进入生理休眠期,所以夏季管理,更应当心 。尽快在栽培堆上覆盖树叶、杂草或草苫等,给猪苓创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是获得高产的有效措施 。
(1)温度管理: 作为一种真菌,其与蜜环菌形成的寄生 与反寄生关系或称共生关系,基本上确定了它们的习性相仿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当温度达到12℃以上时,二者开始萌发,达到14℃时猪苓 即开始膨胀长大,蜜环菌才能够进入正常生长代谢阶段;
此后随着温度的提高,如达到26℃以上,二者的生长均受到抑制,达到30℃时,即进入高温休眠 。根据该特性 , 可以进行合理地调控,比如适量浇水降温、遮阴降温等 。实践表明,遮阴降温是对猪苓 生长有着极好的促进作用的,所以,野外选择栽培地点时必须要在树荫下,但是,即使在荒山上或裸地上,也可采取搭建阴棚、种植长蔓型植物等方式予以遮阴 。
总之方法很多,只要根据具体条件合理设计与操作,将猪苓 生长的土层中温度控制在28℃以下 , 即可满足其生长需要 , 这是夏季管理 。冬春季节则应采取适当覆盖草苫、柴草、秸秆类,或在栽培沟上搭盖塑膜等进行增温,各种方法均可,目的是增温、保温,只要使土层内保持12℃以上,猪苓 即可缓慢生长 。注意尽量不要使温度降至8℃以下(零下20度不死亡),以最大程度地延长猪苓 的生长时间 。
(2)水分管理:苓种或菌种等在运输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某些外力的撞击、揉搓等,导致其带伤播种 , 正常条件下,伤口愈合需要约5天左右,因此,播种后不要即时用水,约一周后方可浇透水;此后,根据土质状况及气候状况,约每7~10天浇一次水 , 使沙土湿润;沙土含水率一般在30%~40%之间 。注意春夏之交季节如有干热风、大旱天气等,则应加大浇水频率,并需每月应至少灌透水一次,否则将因过度干燥使蜜环菌菌索生长缓慢、活力降低或死亡 。
(3)保护管理:
第一 , 遮阴管理 。遮阴的主要作用一是降温,二是防止水分过量蒸发流失,如在室内栽培,不存在遮阴问题 。但在山坡、果园及平地的栽培时,则必需采取遮阴措施,主要方法:依靠原有树木的遮阴、种植长蔓型植物搭架遮阴、搭架后利用秸秆、杂草类遮阴、植草皮、直接在栽培沟上覆盖秸秆、柴草等 。
第二 , 蓄水、排水 。野外尤其山坡栽培猪苓 时,春季干旱时,应将栽培坑(沟)下游方向稍加围高,以利保存和利用水分,但当汛期雨水频繁且雨量较大时,则应将栽培坑稍加屯高,以免存水 。
第三,猪苓 生长过程是其菌核的膨大过程,需要相应的土壤通气性,因此,应防止人畜践踏,尤其大牲畜的践踏 , 将使栽培坑被踏之下陷,既破坏了猪苓的生长微环境,又使之下凹积水 。
(4)通风管理:该项管理主要针对地下室、防空洞之类场所 , 该类场所的最大不足之处是通气性差、湿度高且稳定,因此,应予定期通风 , 尤其夏季高温高湿季节,通风换气不仅排除其中二氧化碳等废气 , 而且还可顺便降低其湿度,从而为猪苓 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
中国有机农业网
1、尽量避免选用高产农田,这不仅是要降低土地成本,更主要的是这些田地的农药等污染可能较严重,不宜绿色药材的种植 。
2、如不是种植木本药材,就不要选择坡度大的山地,国家严令禁止在25度以上的坡地进行除林木以外的种植业 。多数中药材也只有在15度以下的土地上才能较好地生长 。
3、要选择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地方,如生荒地和多年未耕作的撂荒地,避开工业“三废”,避开公路主干道 。土层宜深厚,排水要良好 。因为多数药材喜欢这样的土壤 。除少数品种外,粘性太重、过于偏酸偏碱的地不宜选用 。
4、在平原与山区的过渡地带,这一类土地资源较多 。如安徽的繁昌一带就有成片的荒岗地,有数十万亩 。坡度很小 , 土层深厚,排水良好,长年无人耕作,基本上没有污染,可谓建设大型绿色中药材基地的理想场所 。
扩展资料:
药材种植按照区域分布分类:
1、东北地区:人参林下生态种植模式;赤芍、防风仿野生种植模式;赤芍仿野生种植模式 。
2、华北地区:黄芪-番茄间作种植模式;黄芪-马铃薯轮作种植模式;柴胡-玉米套作种植模式;知母林下种植模式;黄芩-果树套作种植模式;连翘野生抚育种植模式;甘草荒漠化种植 。
3、华东地区泽泻-莲田套作或轮作栽培模式;泽泻-水稻轮作种植模式;苍术-玉米套作种植模式;白芍-大豆套作种植模式;浙贝母-水稻轮作种植模式;
丹参-红薯轮作种植模式;栝楼-黄豆、小麦复合作种植模式;栝楼-丹参立体栽培模式;椴木灵芝林下种植模式;铁皮石斛附树种植模式;铁皮石斛设施栽培模式;金银花梯田堤堰种植模式 。
4、华中地区:地黄药粮(小麦、玉米、谷子、甘薯)轮作种植模式;半夏-玉米间作模式;黄精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 。
5、华南地区:阳春砂林下种植模式;金钱草-岗梅林下套种模式;广藿香-何首乌间作种植模式 。
6、西南地区:川芎-水稻水旱轮作模式;附子-大豆套作模式;三七林下种植模式;黄精林下种植模式;重楼林下种植模式;天麻-冬荪循环种植模式;天麻-滇龙胆套轮作种植模式;黄柏-芍药间套作种植模式;麦冬-玉米间套作种植模式;大黄仿野生种植模式 。
7、西北地区:甘草野生抚育种植模式;柴胡-玉米套作模式;秦艽林药间作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