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王维《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
读中学的时候有过一个念头——归隐山林,远离尘嚣 。
十四五岁的年纪,倒像个历尽千帆,看破红尘的落拓之士 。若较真地追究缘由来,也实在无迹可寻 。
人看自己不外乎镜中花,水中月,朦朦胧胧,飘飘忽忽的,看不真切 。
就像如今 , 爱起读王维的诗 , 也是兴之所至,情之所至了 。
不愿徒增烦恼 , 不如读诗 。
在王维的诗选里,往后浏览,往前浏览,不知道念哪首才好 。看到《画》的时候,想起王维不但诗写得好 , 画也非常好 。于是,选定了 。
果不其然!
诗读完,赏画的能力也跟着提高不少 。
绘画,是一种表达,藉由视觉的形式 。
视觉以眼睛为镜头,对外在的空间进行感知,并在大脑中成像 。人类的视觉不但产生映像,甚至会把映像升华为“精神” 。艺术家以这些“精神”为元素 , 进行创作,于是,一个被“诗意化”的作品又回到了我们的视觉前 。
这是我对绘画粗浅的理解 。
赏画 , 必须调动人自身的精神力量 。
风景如画,都是在与人有一定的距离才能够被看见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王维看见的画在墙上,还是在手中,我不得而知 , 但王维的视觉与画之间一定存在观赏的距离 。而王维把这种距离描写为“远“ 。也许不止是视觉的物理距离吧 , 更是王维的心理与画的距离吧 。就像初次见面的陌生,知之甚少,肯定不会产生亲近的感觉 。但看着的时候,山的颜色深深地抓住了他 。
在绘画技艺层面来看,一幅画的组成分别是:构图、颜色、线条 。
“远看山又色”,从王维赏画的角度,“色”是最开始吸引他的 。
中国画分为工笔和写意,题材分别为“人物、山水、花鸟” 。
由整首诗歌的描述来看,这应该是一幅山水画 。
山水画比人物画兴起得晚,大约在唐朝(公元618-907)时期趋于成熟的 。
溯源王维的生平,他对写意的画更感兴趣 。由此推断,这应该是一幅写意山水画 。
正因为是王维喜欢的艺术风格, , 他也被“色”所迷,自然地,“近”成了下意识的动作 。
仔细一看,山峦之中,有“水” 。只是这水,不像自然界中感知的水,从浅层意识来解读,绘画是二维空间的 , 是静止的 , 合理的,但在前面,我提到过,赏画的另一种方式——精神力,我们就不妨再往前走一步 。
在我们的认知里,山常常是静态的,水往往是动态的 。山顺其自然地成了我们视觉的锚点 。水成为了空间变动映射 。但在这首诗里,“山”成为了视觉的动力,因为山色美,赏画者动了,“靠近”了画,然后,得到了一个新的认知“水无声” 。
千万年来,地球的地壳一直在运动,因为地壳的运动,山峰也跟着动了起来 。山的形状、高低都有变化 。但山中的水这种物质却不一样,它一直都是沿着山涧从高往低处流,有的时候 , 势如破竹,有的时候,细水长流,这种无论高低处之泰若的内核,击中了诗人的心,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如点燃的烟火 。“水无声”,诗人的心却动了 。
诗人被这样的情感所感染,他从“远近”的视觉空间里 , 被释放出来了,体悟到“有无”的豁达,自然地,时间也不再能困住他了,“春去花还在” 。四时依然在变化,但美好的东西不会在时间里褪色的 。
“未来如何?”是常常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 。为了给明天一个保障,今天必须努力 。这是现代人对“未来”的解决方法 。但这样真的有用吗?
诗写到这里,诗人的人生体悟跃升了,藉由赏析一幅画 , 空间和时间对人的限制枷锁被打开 。
对于末后一句“人来鸟不惊”,我以前也读得肤浅 。只顾着延续诗人对画作所作的点评 , 却没有细细品味 。现在读来,不禁要自问这里的“人”是谁?是王维自己吗?我猜想不是的 。
我大胆地揣测,也许,当天赏画的时候,在场的还有王维的知己朋友,王维当时拿着画,在左看右看 , 还不时发出惊叹 , 这吸引了旁人,也想凑过去 , 可这一凑,却“打扰”了王维,但他却在结尾中写到“鸟不惊” , 这是描述着王维虽然被外在的人物所干扰到了,他也许要和朋友分享一下所得 , 或是询问一下好友的见解,但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对于王维来说 , 内心是不被搅扰的 。
回顾王维的一生,很难阻止我对这首诗的其他联想 。
王维一生虽无波澜壮阔的大起大落,不像李白总是科举无门,郁郁不得志,只能仗剑走天涯,也不像杜甫在忧国忧民之中,难得安静;他却是在长安城里的名人,岐王宅里的贵客,后来科举也中了,做官也不大不小 , 落得清闲,被贬后四处游历,访仙问道,沉醉山林,一生也无“种豆南山下”的艰辛 。世事于他真的不过浮云朵朵 。周遭世事变化,于他没有什么可虑的 。
“人来鸟不惊 。”
【读诗|王维《画》】
王维正是按着他所爱的方式来生活,在诗、画、山水之中觅得一个历史的片段,隔着古今与我们对话 。
古诗《画》如下: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
春去花还在 , 人来鸟不惊 。
据查,古诗《画》的作者不是王维 , 因为翻遍《全唐诗》,在王维的名下,没有这首诗;而且整个《全唐诗》里,也没有这首诗 。此诗是题在王维的画作上,题诗人已不可考,但这首诗本身是从别人的诗改来的 。原诗是唐代大川禅师的作品 , 全诗如下: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犹在 , 人来鸟不惊 。
头头皆显露 , 物物体元平 。如何言不会,只为转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