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排行七 ,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 , 家居十五年 。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 。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 , 名动一时 。靳能为作墓志 , 称其“歌从军 , 吟出塞,皎兮 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 。《全唐诗》 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
注释
凉州词:《乐府诗集》卷七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引《乐苑》云: “《凉州》,宫曲名,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 。”邝陇右道凉州,治姑臧 (今甘肃武威) 。此诗用《凉州》曲调 , 并非歌咏凉州 。北朝乐府《鼓角 横吹曲》有《折杨柳》 , 歌词云:“上马不捉鞭 , 反折杨柳枝 。下马吹长笛, 愁杀行客见 。” 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
《凉州词》赏析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 。首句“黄河直上”,有人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 。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 。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 。遥望西陲,黄河由东向西 , 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 。在水天相接处突起“万仞山” , 山天相连 , 这是竖向描写 。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一片孤城”,隐约可见 。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 。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景 。“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 。而背景的辽阔 , 更反衬出它的萧索;背景的雄奇 , 更反衬出它的荒凉 。“孤城”中人的感受 , 尤其如此 。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 。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 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 。久住“孤城” , 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 。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 乡之情已明白可见 。妙在不说思家怀乡 , 而说“怨杨柳” 。“怨”甚么呢?从 结句看 , 是怨杨柳尚未发青 。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 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 。诗意很婉曲: 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 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 。诗意如此委婉深厚,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 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 金闺万里愁’ , 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与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 。”写景雄奇壮 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 。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李锳《诗法易简录》进 一步指出:“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 , “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已传遍四方 , 推为绝唱 。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
2、原题二首,此其一 。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 , 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 。凉州 , 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
3、“远”一作“直” 。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 , 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
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
杨柳:《折杨柳》曲 。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 , 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
度:越过 。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 , 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 , 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 , 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 , 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 , 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 。“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 。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 。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 , 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 。用了“何须怨”三字 , 使诗意更加储蓄 , 更有深意 。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赏析
凉州(今甘肃武威)位于河西走廊 。这首诗描写了黄河上游辽阔荒凉的景象 。此诗境界开阔,气象沉伟,情调悲壮苍凉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指遥望黄河,其源仿如出自白云间 。“羌笛”是西域乐器 , “怨杨柳”是指羌笛声奏出哀怨的《折杨柳》一曲 。
首句设想奇特 , 是溯流而望 。这与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视觉方向相反,强调的重点也不同 。李诗强调气势,王诗强调源流之高远 。在如此山长水远天高地阔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单,兀然独立于万仞群山之中 , 而那条黄河则如丝如带,把蓝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结在一起 。这是一幅泼墨写意的边塞图画 。诗人把一座城说成一片城,以一片对万仞,突出孤独之感:孤城如一叶扁舟在翰海中漂泊 , 如一朵白云在天地间淹滞,正如戍守者那孤独无奈的情怀 。由此便推出了一个"怨"的主题:这偏远荒凉的边塞啊 , 春风都不肯光顾,而人却要背井离乡地在这里苦熬岁月 。如此深长无奈之怨却以"何须怨"这样宽慰的语气说出,曲折达意,举重若轻 。仔细想来,《折杨柳》之曲也的确无助于消解幽怨 。那么怨谁呢?诗人没说,倒是同题的另一首诗微露怨词:"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但天子也不是好怨的,因此只好轻轻地怨怨"春风"算了 。《唐诗正声》吴逸一评:“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 。《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状凉州之险恶也 。笛中有《折柳曲》 , 然春光已不到 , 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 , 措词宛委,深耐人思 。”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 , 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 。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 。此事未必实有 。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 , 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 。“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 。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 。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 不愧为千古奇句 。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 , 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 。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 。“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 。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 。“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 。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 。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 , 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 。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 。“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 。所以 ,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 , 造语尤妙 。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 。玉门关外,春风不度 , 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 。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后汉书 。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 , 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
趣闻
传说清代的纪晓岚曾机智敏捷,摆脱了一次窘境 。
纪晓岚是乾隆皇帝时的大红人,学问大 。应对敏捷 , 乾隆帝喜欢他 。有一次要他在折扇上题字,他就写王之涣的这一首《凉州词》 。可是这位才子一下子不小心,把第一句的“间”写漏了 。
【王之涣】
乾隆帝发现了,不说什么,只叫他把写的念一念 。纪晓岚接过来一看,明白了,但很有捷才,不慌不忙地读成了一首长短句:“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足以体现纪晓岚的才智 。
- 郑州到青海多远
- 手机辐射有多远
- 福建申远新材料有限公司怎么样
- 清远十大最佳避暑胜地
- 达州到重庆城口亢谷自驾游有多远
- 成都卧龙四姑娘山攻略四川卧龙到四姑娘山有多远
- 羊朔自驾游从贵州盘县到羊朔有多远
- 清远新银盏温泉周边景点有哪些
- 贵州丹寨旅游景点离西江苗寨多远
- 远洋新悦二手房_房价_小区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