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闺怨诗的古诗

您好 。
以下古诗都是写的“闺怨” 。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李清照)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纳兰性德)武陵春·春晚(李清照)秋夕(杜牧)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欧阳修)氓(佚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晏殊)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唐寅)子夜吴歌·秋歌(李白)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温庭筠)闺怨(王昌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欧阳修)佳人(杜甫)菩萨蛮·回文夏闺怨(苏轼)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李璟)青青河畔草(佚名)君子于役(佚名)春怨 / 伊州歌(金昌绪)点绛唇·闺思(李清照)有所思(佚名)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李清照)阮郎归·初夏(苏轼)苏溪亭(戴叔伦)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李清照)瑶瑟怨(温庭筠)定风波·自春来(柳永)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沈佺期)蝶恋花·梦入江南烟水(晏几道)伯兮(佚名)南乡子·细雨湿流光(冯延巳)菩萨蛮·回文秋闺怨(苏轼)江南曲(李益)怨(冯小青)长信怨(王昌龄)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冯延巳)日月(佚名)踏莎行·春暮(寇准)江有汜(佚名)谷风(佚名)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晏殊)减字木兰花·春怨(朱淑真)七哀(曹植)南歌子·香墨弯弯画(秦观)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秋夜(朱淑真)终风(佚名)春词(白居易)好事近·风定落花深(李清照)代答闺梦还(张若虚)菩萨蛮·山亭水榭秋方(朱淑真)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王实甫)古意(李白)秋夜曲(张仲素)春思(皇甫冉)谒金门·春半(朱淑真)春闺思(张仲素)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蔡伸)
希望能够帮到您,谢谢,望采纳 。
闺怨诗: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王昌龄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 , 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 , 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
王昌龄极善言情 。如果说李白的诗如奔泻的瀑布,那么王昌龄的诗则如蜿蜒流淌的溪流 。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 。诗贵曲而忌直,一览无余不是好诗 。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 , 深得其妙 。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 , 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
作品原文
闺怨
闺中**不知愁 , 春日凝妆上翠楼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注释译文
【关于闺怨诗的古诗】
词句注释
闺怨:**的幽怨 。闺 , 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8]
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中“不知”作“不曾” 。[9]
凝妆:盛妆 。[8]
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
陌头:路边 。[8]
柳:谐音“留” , 寓有留恋之意,触动离别之愁 。[5]
悔教:后悔让 。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8]
白话译文
闺阁中的**不知愁是什么滋味;
春光中浓妆艳抹,独自登上翠楼 。
忽然望见路边的杨柳吐青色,
悔不该叫夫君为求功名征战边关 。[7]
创作背景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 , 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 , 真是英雄一丈夫” , 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写就的 。[2]开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龄在此年前后曾去过西北边睡,此诗大约作于其时 。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题称“闺怨” , 一开头却说“闺中**不知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从“从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知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 , “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在一段时间“不知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
第一句点出“不知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知愁”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 。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 。这一句写**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 。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 , “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 。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 。“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 。“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 , 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 , 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 。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 , 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 。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 。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这就很耐人寻味 。
#诗词鉴赏#导语闺怨诗一般来说意境很美,情感很饱满,而且它的字句可以说是,字字妥贴,句句恰当,也许每个字都是很平常的字,连在一起却成了很美的诗句 , 句句都有诗意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闺怨诗: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宋代:苏轼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 , 凉衫薄汗香 。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 , 长丝藕笑郎 。
译文
院无风,柳丝垂 , 闺人昼寝 。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 , 庭院柳条摇摆 。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
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 。
注释
柳庭风静人眠昼: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 。
昼眠人静风庭柳: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
香汗薄衫凉:微风吹,汗味透香气,薄衫生凉意 。
凉衫薄汗香:凉衫子散出清淡的汗香气 。
手红冰碗藕:红润的手端起了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 。
藕碗冰红手:盛有冰块拌藕丝的小碗冰冷了她红润的手 。冰:古人常有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的习惯 , 待盛夏之时取之消暑 。
郎笑藕丝长:郎笑碗中的藕丝太长了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长久 。在古典诗词中,常用“藕”谐“偶”,以“丝”谐“思” 。
长丝藕笑郎: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担心他薄情寡意不如藕丝长) 。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回文四时闺怨》之一 。这四首词均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十月 。东坡被贬黄州,“杜门谢客”,冬至后又去天庆观养炼 。在无所收获之后,写闺怨回文以解脱 。
赏析
 东坡的回文词,两句一组 , 下句为上句的倒读,这比起一般回文诗整首倒读的作法要容易些,因而对作者思想束缚也少些 。东坡的七首回文词中,如“邮便问人羞,羞人问便邮”、“颦浅念谁人,人谁念浅颦”、“楼上不宜秋,秋宜不上楼”、“归不恨开迟 , 迟开恨不归”等,下句补充发展了上句,故为妙构 。
 这首回文词是作者“回时闺怨”中的“夏闺怨” 。上片写闺人昼寝的情景 , 下片写醒后的怨思 。用意虽不甚深,词语自清美可诵 。“柳庭”二句,关键在一“静”字 。上句云“风静”,下句云“人静” 。风静时庭柳低垂,闺人困倦而眠;当昼眠正熟,清风又吹拂起庭柳了 。同是写“静”,却从不同角度着笔 。静中见动 , 动中有静,颇见巧思 。三、四句,细写昼眠的人 。风吹香汗 , 薄衫生凉;而在凉衫中又透出依微的汗香 。变化在“薄衫”与“薄汗”二语 , 写衫之薄,点出“夏”意,写汗之薄 , 便有风韵,而以一“凉”字串起,夏闺昼眠的形象自可想见 。过片二句 , 是睡醒后的活动 。她那红润的手儿持着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而这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又冰了她那红润的手儿 。上句的“冰”是名词,下句的“冰”作动词用 。古人常在冬天凿冰藏于地窖 , 留待夏天解暑之用 。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诗“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 写以冰水拌藕,犹此词“手红”二句意 。“郎笑耦丝长,长丝藕笑郎” , 收两句为全词之旨 。“藕丝长”,象征着人的情意绵长,古乐府中,常以“藕”谐“偶” , 以“丝”谐“思”,藕节同心,故亦象征情人的永好 。《读曲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怜) , 只惜同心藕(偶) 。”自然,郎的笑是有调笑的意味的,故闺人报以“长丝藕笑郎”之语 。笑郎,大概是笑他的太不领情或是不识情趣吧 。郎的情意不如藕丝之长 , 末句始露出“闺怨”本意 。
 这首词在格律、内容感情、意境等方面都符合回文词的要求,同时又不失作者的大家气派,实为难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