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茶馆的形成与演变
由寺院茶堂到民间茶肆
饮茶成为风尚最初始于唐代的寺院 。那时佛教盛行,寺院专设有茶堂,是众僧讨论佛理 , 招待施主宾客饮茶品茗的地方 。法堂西北角设有“茶鼓”,以敲击召集众僧饮茶 。僧人每日都要坐禅 , 坐至焚完一炷就要饮茶 。另设有“茶头”,专门烧水煮茶,献茶待客 。这大概就是最早的较大规模的集体饮茶形式 。
寺院中以茶供养三宝(佛、法、僧),招待客,逐渐形成了严格的茗饮礼仪和固定的茗饮程序 。平素住持请全寺上下僧众吃茶,称作“普茶”;在一年一度的“大请职”期间,新的执事僧确定之后,住持要设茶会 。茶在禅门中由最初提神醒脑的药用功能而成为禅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又进而成为修行持戒、体悟佛理的媒介 。茶与禅日益相融,最终凝铸成了流传千古、泽被中外的“茶禅一味”的禅林法语 。“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 。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 。”(泽庵宗彭《茶禅同一味》)在“悟”这一点上,茶与禅达到了相通 。始建于唐朝的径山寺,自宋至元一直为江南禅林之冠 。其“径山茶宴”极具盛名,在遇到朝廷钦赐袈裟、锡杖之类的庆典时,就会举行茶宴,请寺院高僧和文人墨客 。宋代日本禅师来径山寺求学取经,径山茶宴的精神随之传入岛国,推动了日本茶道的发展 。
寺院僧的饮茶习俗对民间饮茶产生了重大影响 。据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中(公元713-741年),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 , 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 。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至盛唐,“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唐杨华《膳夫经手录》) 。文人间时兴茶会、茶诗,这影响到上层统治者,慢慢出现了官办的大型茶宴 。饮茶遂成风俗 , 促成了我国最早的茶肆的产生 。《封氏闻见记》中有明确的关于茶肆的记载:“开元中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 , 不问道俗 , 投钱取饮 。”这些店铺已有一定规模 , 但尚未有茶馆之名 。
饮茶之风触及各色人等,加之茶叶产量巨大,贸易频繁,朝廷看到茶已与盐、铁一样,成为百姓生活不可缺少之物,有巨利可图,就于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向全国产茶之地征收茶税 。贡茶政策亦是皇家搜刮民脂民膏的重要手段,茶农需将清明前采摘制作的品质最好的茶贡于皇室 。唐政府专派太监、茶使在阳羡设立“贡茶院”,专门管理阳羡贡茶 。诗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有“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之句 。至晚唐,开始在宫廷兴办清明茶宴 。皇帝在收到贡茶后,先行祭祖,后赐给近臣宠侍,并摆“清明宴”以飨群臣 。
文人雅士喜好品茶鉴水,精研茶艺,这些都对茶馆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与禅门有密切联系的陆羽(约公元733-804年)是茶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自小是个孤儿 , 被智积禅师收养,擅于烹茶,其《茶经》是我国古代的“茶叶百科全书” , 言简意赅地论述了饮茶的叶、水、器、境,提高了饮茶的精神境界
急求一篇中国茶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论文 2000字左右浅谈中国茶文化 林馥茗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系 福州 350002) 摘要 我国是茶树发源地,也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 。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饮茶之久、 茶区之广、茶艺之精、名茶之多、品质之好、堪称世界之最 。中国茶文化有4000 多年的历史,内容广泛 , 它 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 。茶文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 。“清茶一杯”、“客 来敬茗”,既有物质上的享受,又“精行俭德”,陶冶情操 。代表了高雅朴实的民族风尚 。茶文化是华夏优秀 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涵十分丰富 。一个茶字可以写一部文化史,可写一部外交史,又可写一部诗 史,还可写一部禅史 。中国是茶的故乡 。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夫,平民百姓,无不以茶 为好 。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由此可 见茶已深入人民各阶层 。茶文化从广议上讲,分为茶的自然 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方面,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 所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上 讲,着重于茶的人文科学,主要指茶对精神和社会的功能 。茶文化如此博大精深,以下就是对其所做的概括介绍 。1 茶文化启蒙的时期 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 年,其 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 。西汉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 “荼陵” , 即湖南的茶陵 。三国魏代《广雅》中最早记载了 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 , 叶老者饼成,以米膏 出之 。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它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 化 。2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时期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 。两晋 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 , 以对抗 当时的奢侈之风 。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 兴清淡之风 。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 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 。后来清 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 , 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 。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 化领域开了个头 。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 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 。在政治家那里 , 茶是提倡廉洁、对抗 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 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 。这样,茶的 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 初现端倪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 世 , 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 的精神、社会作用 。3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时期 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 化中心 , 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 。茶文化的 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 起,禁酒有关 。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在780 年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茶经》 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 中,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 奠定了 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 , 有《茶 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 。唐代茶文化 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 , 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 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 。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 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 文化 。4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时期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 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 徒的“千人社”等 。其文化较唐朝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 。一 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 , 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 茶之风的兴起 。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 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 。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 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 , 还赐给国外使节 。至于 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
满意请采纳
我国今古名茶的品种,总数不下二三百种之多,其质量之精美绝伦,花色品种之丰富多
姿 , 堪称世界之最 。据现代科学证实,茶叶中含有蛋白质、脂肪、茶多酚、咖啡碱、
脂多糖和十多种维生素等各种成分多达350多种(一说400种以上),富有营养,能调节
生理功能,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和药理作用 。历代学者根据约500种古代文献资料的
记载和研究成果,将茶的功效归纳为“二十四功效”,包括:少睡,安神,明目,清
头目,止渴生津,清热,消暑 , 解毒,消食,醒酒,去肥腻,下气(消胀,止呃) , 利
水(通小便) , 通便,治?。?去痰 , 怯风解表,坚齿,治心痛 , 疗疮治瘘,疗饥,益气
力,延年益寿,其他(烧烟辟蚊蝇等) 。茶可谓具有“厚德载物”之秉性 。道寓于器,道
在器中,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使茶与道得到融合、升华,与“文以载道”同,“
茶以载道”得以成立,茶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
身心 , 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
”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 , 特
别喜好在品茗中 , 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古人把饮茶
的好处归纳为”十德”:即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 , 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 , 以
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 , 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
中国人不轻易言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茶道最
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在唐朝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
秦汉时期的《神农食经》已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唐《茶经·一之源》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 , 茶道
是核心 。茶道是以修道、行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是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的统一 。茶
道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
涵 , 即通过饮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关于世界人生本体
根据的、道的境界 。也可以说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把当时所倡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寓
于饮茶的活动之中 。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 , “茶道”以茶为媒,通过沏
【关于茶方面的论文】
茶、赏茶、饮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学习礼法、品味人生、参禅悟道
,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
茶道所追求的是超越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 。人的生存是现实的,也是超越的 。处于现
实中的人力求超越现实 , 克服现实的缺陷,摆脱现实的束缚 , 让身心得到解放和自由
,让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 。茶道首先追求在虚静玄观之中,通过直觉体悟达到对人生
、对功利的精神上的超越 。
中国茶道思想是融合儒、道、佛诸家精华而成 。“一生为墨客,几世作茶仙”的陆羽
接受儒、道、佛诸家影响,并能够融合诸家思想于茶理之中 。把诸家精华与唐代文化
的特色结合起来 , 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首创中国茶道精神 。在陆羽的笔下.饮茶
决不象烹肉、熬粥一样,为食而食,为生而食,而是把物性与人性融合在一起 。”饮茶
不只是-个物质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觉体悟的过程,强调在
茶事之中精行俭德,进行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养成茶人品格 。茶圣陆羽,在一千二百
多年前全力倡导和推行的茗饮方式,可令饮者能细心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在茗饮中与
清谈、赏花、玩月、抚琴、吟诗、联句相结合,旨在创造出一种清逸脱俗、高尚幽雅
的品茗意境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
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 , 祛襟涤滞,致清导
和 , 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入于儒,出于道,逃于佛”,儒与道、佛合掺互补,是古代士人精神上的生态平衡学 。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支配其社会观念和伦理观念 。而道、佛两家所宣传
的、以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适意人生哲学,以及像闲云野鹤一般自然恬淡、无拘无束
的生活情趣和清静虚明、无思无虑的心理境界,对士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渗透力 。
他们以老庄和禅宗哲学思想为基础,以求得精神上的超越和解脱,通过品茗、琴棋书画
等修身养性方法加深涵养,以克制、忍让求得内心世界的平衡,保持感情与心理的和谐
稳定 。内在心性上的澄澈虚静 。清心寡欲,就会表现为外在风度上的雍容大度,宽厚谦
和,与人无争,怡然自乐,汰尽浮燥,归复天然 。茶适应了中国士人“淡泊以明志,宁静
而致远”的性格和追求 。茶使人产生一种神清气爽、心平气和的心境 。当某些人经过
仕途的坎坷、人生的磨难以后 , 他会从茶的清醇淡泊中品味人生,返朴归真 。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 。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
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道 。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 , 静可内
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澈 , 体道入微 。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
一个空灵舒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
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中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
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写道:“一碗喉吻润 ,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 ,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文字五千卷”,是指老子五千言《道德
经》 。三碗茶,唯存道德 , 此与皎然“三饮便得道”义同 。四碗茶,是非恩怨烟消云
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羽化登仙 。“七碗茶”对茶道直觉体验的细节作
了详尽的描写,其中包含着庄子道家混同物我,顺乎自然,超越人生 , 大彻大悟的精神 。
“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 。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也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
学理念 。和而阴阳相调 , 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
- 龙井属于什么茶
- 关于网络广告投放与推广
- 饭店里甜甜的红茶是什么
- 对于心脏不好的人来说,喝红茶和绿茶哪个好?
- 金龙湖茶文化园位于哪里
- 如何选择装修风格?
- 茶叶和萝卜一起煮水喝治什么的
- 翠芽是什么茶?
- 想种植普洱茶,哪里能买到种苗或种子,还有就是种植的土地怎么找?
- 采摘茶叶的方法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