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类似登金陵凤凰台,黄鹤楼和桃花庵歌的古诗词吗?

《黄鹤楼》是崔灏晚期的作品,他是汴州人,开元十一年进士,早年多作写闺情,语多浮艳,后游历江南,从军塞北,诗风大变,此诗便是他游武昌时所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把人们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写得直切入微,用典以及意象的相互交融,使得诗人的思乡愁绪跃然纸上.宋·严羽《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灏《黄鹤楼》为第一.”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虽有模拟之嫌,但它取得的艺术成就也为后人所称道,《唐才子传》(卷一):“崔灏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到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直到李白游金陵时,面对当时的境遇,吟出“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缉胆光感叱啡癸拾含浆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诗句.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记:“李诗拟崔诗而作,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
传说,李白远游荆楚,乘兴而登黄鹤楼,偶读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自觉难以超越.遂借酒兴;题诗一首:“一拳击碎黄鹤楼,两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随即,长袖横甩,
掷笔而去.其后,直到来到金陵,写了上面的那首〈登金陵凤凰台〉一诗,才略觉痛快.
我对李白是不是和崔颢有此一争,并不以为然.诗人心怀广阔,本来写诗就是自娱自乐的事.既然吴宫花草,晋代衣冠,
【有类似登金陵凤凰台,黄鹤楼和桃花庵歌的古诗词吗?】
都不能长久,就让“崔颢题诗在上头”,也真的无所谓.况且《凤凰》,《黄鹤》两诗,俱各浑然天成,难分上下.怪不得方回的《瀛奎律髓》说两诗:“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李白的此首七言律诗并非成熟的七言律诗,所以不存在出律和拗救 。七言律诗起源于南北朝,萌芽于齐梁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之间 , 到杜甫时才完全成熟,才有了标准的格律 。
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始有成篇,至盛唐,王维、李颀、岑参、贾至诸人刻意锤炼,方使它在体制上达到纯熟,而崔颢、李白仍有骈散交杂、半古半律之作 , 同时,盛唐时期李白、王维、高适等诗人的七律 , 多有失对、失粘、重字之误 。
到了杜甫,七言律诗才展示其诗体潜力而打开艺术天地 。杜甫全面开辟了律诗的境界,时事政论、身世怀抱、风土人情、文物古迹,一概熔铸于精严的格律之中,把这一诗体的价值提到了足与古诗、绝句并立相峙的高度 。
扩展资料:
《登金陵凤凰台》格律解析
从律诗的格律要求押韵、平仄、对仗三个方面解析《登金陵凤凰台》的格律 。
1、押韵
虽为古体律诗,但是采用了首句入韵的格式,游、流、丘、洲、愁都是押韵的;
2、平仄
平仄上与标准的七言律诗相差较大,首联的格律是正确的,但是从颔联开始格律就非标准的格律了 , 如果按照首联的格律,第三句格律应该为仄(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但是“吴宫花草埋幽径”格律却是平平平仄平平仄 , 与首联第二句失粘了 。
同样“三山半落青天外”与“晋代衣冠成古丘”也存在失粘的情况,整首诗除了颔联、颈联的格律与标准格律有出入,首联和尾联的格律还是比较标准的 。
3、对仗
颔联、颈联的对仗是非常工整的,颔联中吴宫与晋代朝代与朝代相对 , 花草与衣冠相对,幽径和古丘建筑名词相对;颈联中三山对二水,半落对中分 , 青天外对白鹭洲都是非常工整的 。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的七律代表作 , 因为是在律诗发展阶段的诗作,虽然偶有失律之处,但不失为优秀的七律诗作 。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七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