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蟹的养殖办法?

锯缘青蟹(学名:Scylla serrata)属甲壳纲,梭子蟹科(蝤蛑科) 。喜穴居近岸浅海和河口处的泥沙底内,性凶猛 , 肉食性,主食鱼虾贝类 。肉质鲜美,营养丰富 , 兼有滋补强身之功效 。尤其是将要怀孕的雌蟹,体内会产生红色或者**的膏,这种在中国南方叫做“膏蟹” , 有“海上人参”之称 。盛产于温暖的浅海中 , 主要分布在中国浙江、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的沿海等地,江浙一带尤多 。营养分析青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微量元素,对身体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
养殖技术
一、养殖池
青蟹饲养池长方形为好,面积一般为333—1000平方米,池壁用石板或砖砌高1米左右,池壁四周一般设有遮沿防逃,用粗沙或石砾铺底,池底最好先铺石板,且石板相互靠紧不留沟缝 , 在石板上再铺沙10厘米左右 。
二、放养
青蟹放养前,先把池壁、池底等洗刷干净,用高锰酸钾或次氯酸钠进行消毒,然后用淡水冲洗干净 。养殖的青蟹要求肢体完整、壮无病、无外伤、活力强、体表干净、重量100克以上 。放养量需根据其个体大小而定,一般个体重100—500克放养1000—2000只/亩 。育肥蟹与壮黄蟹应分开放养 , 青蟹入池后100—150毫升/米3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浴30—60分钟 。
三、饲养管理
(一)饲料与饵料投喂 青蟹喜食贝类和小型甲壳类 , 有时也摄食一些植物性饵料 。养殖肉蟹青蟹以蓝蛤、肌蛤、短齿蛤、锥螺等活体低值贝类和福寿螺、新鲜小虾、小鱼及人工配合饲料等交替投喂;壮黄蟹除了投喂低值贝类、小虾外,还要增加牡蛎肉、沙蚕、星虫等高蛋白、高能量的饵料,以满足壮黄促熟积累能量的需要 。青蟹多在傍晚和清晨摄食,一般在傍晚投饵一次,活体贝类日投喂量为青蟹体重的15%—20%;鲜贝肉、沙蚕、小鱼、小虾为4%—6%青蟹专用配合饵料为2%—4% , 以第二天没有剩余为准 。
(二)水质管理 养殖期间要求至少换水一次 , 换水量为100%,换水前后要保持水温、盐度基本稳定,换水时结合清理池底的残儿、青蟹排泄物等污物,并用干净水冲洗干净 。保持在24小时连续充气和细水对流,日流量1—2个全景,经常监测水温、盐度、PH值,保持良好的水质和地质 。
(三)日常管理 定期监测水质,密切观察青蟹的活动摄食情况,及时调整饵料投喂量,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每日定时投饵,按时排水,清除养殖池箱内残儿及池底其他污物,确保养殖池水质清新和养殖箱内、池底清洁,溶氧充足,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定期有规律地对养殖青蟹进行药浴杀虫,并对养殖环境、工具等清洁消毒,做好青蟹病害的防控 。
池塘准备
青蟹的池塘混养指在养殖青蟹的池塘内,同时养殖其他经济生物品种,形成互为有利的多元化养殖生态结构 , 有蟹鱼混养、蟹虾混养、蟹贝混养、蟹藻混养等形式 , 可以单品种混养,也可以多品种混养 。下面主要介绍几种常见青蟹池塘混养技术 , 供养殖户参考 。
1、混养品种
实践证明,与锯缘青蟹混养的鱼类主要有罗非鱼、鲻鱼、大阪鲫、遮目鱼、斑鲽等 。这是因为:鲻鱼、遮目鱼、罗非鱼等鱼类,主要以底栖硅藻、浮游植物和有机碎屑等为食,在放养量适当的情况下,不仅不会与锯缘青蟹争食,而且可使蟹池内的食物链组成更趋完善,有效地利用了池中的天然饵料生物和腐败有机物质 , 起到“清道夫”的作用,减少了锯缘青蟹残饵恶化水质之害 。这几种鱼对盐度和温度的适应性方面均与锯缘青蟹相近,并可与锯缘青蟹同时起捕 。鲻鱼等游泳力强,可增加池水上下层的交换,使空气中的氧气更多地溶解到池中 。只要掌握好鱼苗放养时间、规格和密度 , —般不会影响锯缘青蟹的成活率和产量 , 还可增加养鱼的收入 。
浙江、福建、广东等省沿海多以鲻鱼、罗非鱼等与锯缘青蟹混养 。在盐度低于8‰的养蟹地区,可以混养鲫鱼或大阪鲫,同样能达到净化水质、增加收益的目的 。
2、池塘条件
一般锯缘青蟹池都可以混养鱼类 , 但面积以10亩左右为好,水深在1.5米以上,低于1米的池塘不宜混养鱼类,由于水太浅,鱼类游动使池底浮泥上翻 , 水质变得混浊,影响鱼、蟹的呼吸 。池塘底质最好是泥沙质,因其表面易着生大量的底栖硅藻,俗称为“油泥”,是鲻鱼、罗非鱼的主要食物 。池底略向排水口倾斜,并在排水口处造一个10~20平方米的鱼溜,鱼溜连接各条水沟,比池底低约40厘米,这便于干塘时鱼类集中而起捕 。蟹混养池的水质指标为:盐度8‰~30‰,PH7.8~9.0;溶解氧5毫克/升以上 。[2]
3、放养前的准备
用漂白粉、生石灰等清池,清池药物毒性消失后,将原有水放掉,然后进入新水 。开始进水40~60厘米,即可施肥培养饵料生物,以后逐渐加深 。进水后,每亩施鸡粪或猪粪等有机肥料100~150千克 。施肥后5~10天 , 池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 以供鱼苗放养后摄食 。
选种运输
青蟹养殖的苗种来源,一是人工育苗;二是捕捞海区的大眼幼体(蟹苗);三是捕捉天然蟹种 。人工育苗苗种整齐、纯正,还处于试验阶段,大规模生产性育苗技术尚未全面突破 。在人工育苗技术尚未生产性的突破前,捕捞自然海区蟹苗和蟹种仍是青蟹人工养殖的主要苗种来源 。
1、捕捞大眼幼体
(1)蟹苗捕捞 。青蟹产卵于盐度较高海区,孵化后的幼体变态成大眼幼体后逐渐移向河口和内湾稍低盐度环境中栖息 , 此时即是苗汛季节 。浙江沿海在4-11月都可捕到天然蟹苗,其旺季是5-6月和8-9月 。蟹苗捕捞方法大多采用定置网 , 推辑网和手抄网三种 。各地根据潮流、风浪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用 。
(2)蟹苗的鉴别 。在捕捞的自然蟹苗中,常有其它蟹类的大眼幼体混杂,需要鉴别和挑选 。
(3)幼蟹的培育 。幼蟹培育是指将天然海区捕捞或人工培育的蟹苗,强化培育成幼蟹的过程 。经培育的幼蟹 , 个体增大,抵抗力增强,养殖成活率较高 。
2、捕捞天然幼蟹
天然幼蟹 , 个体大小不一,要求捕捞幼蟹体质健壮,附肢完整,未受机械损伤和附着物少的青蟹,浙江沿海幼蟹集中苗发期在6-7月中旬(又称夏蟹、梅蟹)和9月中旬至10月上、中旬(称秋蟹) , 夏蟹可以在当年直接养成商品规格,秋蟹要经过越冬后才能养成商品规格 。青蟹捕后的露空时间要短 , 特别是夏季闷热高温的情况下更不宜露空,一般气温在28°C以上时,不超过半天,25°C以下时也不要超过2天,从捕获到放养时间越短越好 。过长会引起死亡 。
二 青蟹种苗质量鉴别与挑选 。
在当地海区自捕自养的蟹苗,因环境条件基本一致,露空时间短,一般成活率高 , 如经长途运输的种蟹,须经严格选择,淘汰病残蟹后方可放养,种苗挑选与鉴别的方法有:
(1)选择体质健壮的种蟹 。健壮青蟹苗的甲壳呈青绿色 , 十足齐全,躯体完整无损伤,感官反应灵敏,活动能力强,不易捕抓;游泳足和螯足不能缺少和伤残,步足缺少不能超过3个,如果步足断了一截或受伤,可把剩余的足肢在基节与座节之间的关节处折断,新的附肢会在短时间内再生出来,若不折除 , 残肢会流掉大量体液而造成死亡 。凡甲壳,腹部和附肢有异色(如深蓝色、红棕色、铁锈色等)受刺、钩、晒伤的蟹苗质量差,以不选用为好 。
(2)无病 。辩别病蟹可以从步足基部肌肉的色泽来判断,其肉色呈蔚蓝色,肢体关节的肌肉不下陷,具有弹性者为健康苗,如肌肉呈黄红色或具白色斑点,肢体关节间肌肉下陷,无弹性,则不适宜用于养殖 。
(3)剔除蟹奴 。有少数蟹苗的腹节内侧基部寄生1个及多个蟹奴,蟹奴呈卵圆形,体质软以吸取青蟹体内营养维持生活,受寄生的青蟹影响正常生长和发育,故选择时应及时将蟹奴剔除 。
三 蟹苗运输 。
幼蟹运输工具一般为硬箩框或木箱 。在底部铺一层湿草 , 摆上一层蟹,再覆盖一层湿草,使幼蟹不致碰伤 。不要重叠太多,最后盖上硬框纱窗布,便于途中淋海水,提高运输成活率 。
苗种放养
混养鱼类的放养时间 , 因种类、地区不同而各异,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蟹苗放养在鱼苗放养之后进行 。一般来说,当鲻鱼苗达3厘米以上、遮目鱼苗3~6厘米、罗非鱼苗6厘米左右时,即可投放锯缘青蟹苗混养 。如先放蟹苗时,则应放养较大规格的鱼种 。
混养时,蟹苗的放养密度与单养锯缘青蟹池基本一致 , 即每亩放养个体重在30克左右的锯缘青蟹苗1500~2000只 。在保证锯缘青蟹产量的情况下,每亩放鲻鱼苗100~200尾或遮目鱼苗200尾左右 。罗非鱼能在池中进行自然繁殖,要控制放苗数量,放养密度以每亩100尾为宜;如能投放单性雄罗非鱼,在池内不会再繁殖,放养密度可适当提高 。在锯缘青蟹与鲻鱼、罗非鱼、脊尾白虾等多品种混养时,每亩可放养鲻鱼60~80尾、罗非鱼30~40尾、脊尾白虾2000尾左右 。
养成管理
在锯缘青蟹饵料充足的情况下,不必另外投喂混养鱼的饵料 。如锯缘青蟹饵料不够充足时,可酌情增投豆饼、米糠、麸皮、鱼用配合饵料等,投饵量以鱼能在1小时内吃完为度 。每日分上、下午两次投喂,在投喂鱼饵料约1小时后 , 再投放锯缘青蟹饵料,以减少互相争食,提高饵料的利用率 。
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有添换水、巡池、控制水色、防病、防逃、防浮头、防病、防盗等 。[3]
拦网养殖
锯缘青蟹喜生活于潮间带泥钞底质滩涂上,夜间活跃,白天多隐居于洞穴或隐蔽物之下 。冬春水温较低 , 一般掘洞栖居 。广温广盐性,繁殖季节各地不尽相同,浙江沿海繁殖盛期5~7月 , 大量出现夏苗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夏苗经2~3个月养殖,可达个体规格200~250克以上 。
养殖设施
养殖场地宜选择背风浪的岙、湾或有塘坝等依托的上及高潮区 , 自然进水每月应在10天以上 。养殖埋面积以不超过20亩为宜 。埕坝用涂泥建筑或石砌,坝宽0.5米以上,高0.6~1米 , 大潮水能漫过埕坝自由进出养殖埕,并且经常蓄水(包括埕内环沟)1.5米以上 。坦坝周围拦网,网线为9股以上的聚乙烯线,网目1~2厘米 , 拦网设置高度应超过当地历史最高潮位0.5~1米 。拦网上端加设宽40厘米的倒网 。以防止青蟹越网逃逸,倒网向埋内折,与拦网成45°~60°夹角 。拦网下端埋入埕坝底部 , 为防老鼠等咬网,拦网基间可采用双层结构 。支撑拦网的插竹应选择直径10厘米以上的毛竹,间距不大于2米,连同拦网下端由坝插入埕坝基底以下,插竹内外攀绳加固 。根据养殖埕面积大?。?柚媒?鏊?⒚?nbsp;, 但闸门内外应相对应建拦网 。埕内开挖深0.8米以上的环沟或中心沟 , 沟面积占养殖埕面积l0%以上 。埕面设置缸瓦爿等隐蔽物,供青蟹栖息 。
苗种放养
幼蟹养成利用上年越冬苗或当年夏苗 。种苗应体躯完整无损,游泳足、螯足不能缺少或损伤,步足最多不能缺少4个,无病害,软壳蟹不宜作种苗 。人工育肥利用受精后雌蟹或体质较瘦的雄蟹 。放养密度视水质、饲料等条件而定 , 一般幼蟹放养每亩3000~5000只 , 育肥种苗规格较大,放养密度可控制在每亩2000~3000只 。有条件地方,最好实行大小规格分养和雌雄分养 。
饲养管理
青蟹以肉食性为主,喜食贝类、甲壳类和鱼类 。饲料要求新鲜 。日投饵量为青蟹存池重量的20~10%(以小杂鱼标准),随差个体长大 , 可渐降为10~5% 。投饵每天2次 , 饲料全池边匀撒 , 不可投入沟中 。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投饵应掌握几多几少;小潮汛少投,大潮汛多投;高温闷热天气少投,水质不好少投,浮头时不投;雨水过多,池水混浊时少投,水温下降到5℃以下可停止投饵 。拦网养殖水质管理比较方便,由于潮水能自由进出 , 水质条件较好,但应经常保持埕内水深(包括埕沟)1.5米以上 。在潮水不能进塘期间,应设置水泵抽水,一般3天换1次水 。日常巡塘检查十分重要,特别在潮水淹没埕坝以前 , 应仔细检查拦网(尤其倒网和网脚处)、埕坝、闸门,发现破损、漏水立即补堵 。为防除虾虎鱼、鲶鱼等敌害生物 , 可每隔半个月到1个月,选择大潮汛阴凉天气,放干池水捕捉敌害生物,但应算准潮水 , 以使结束后能很快进水,避免干池过久 。
收捕
或采取轮捕轮放方法,捕肥留瘦 , 或一次性收捕,一般秋季水温下降到13℃以下时 , 青蟹活力减弱,应及时收捕 。秋季收捕结束后,可即放养当年秋苗,经越冬留待次年养成 。人工育肥1年可多次进行 。
5病害及防治
1.细菌性疾病[4]
1.1弧菌性细菌疾病
弧菌属细菌(如鳗弧菌、副熔血弧菌)均可引起鱼类、贝类及甲壳类等水生动物血淋巴等器官发生疾病,该类疾病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毛芝娟等报道了在患病的锯缘青蟹胸足组织液中分离得到了辛辛那提弧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多种对青蟹致病的弧菌 。
1.2甲壳溃疡病
甲壳溃疡病主要是由降解壳质类的细菌引起的,如常见的气单胞菌属、黄质菌属、巴斯德菌以及微弧菌属等,这类细菌主要降解甲壳动物的外骨骼,引发降解壳质类的细菌和真菌对含有壳质素的表皮组织的侵染,使甲壳组织发生溃疡、糜烂 。
1.2真菌性疾病
锯缘青蟹真菌性疾病主要以霉菌病为主,如霉菌中链壶菌属、离壶菌属和海壶菌属等都可以引起蟹类致病 。患有真菌性疾病的锯缘青蟹幼体通常趋光性差,活力减退,多游离在水层的中下层或底部;卵体发育受阻,不能被孵化 。
1.3病毒性疾病
引起锯缘青蟹致病的病毒主要有呼肠孤病毒、疱疹病毒、白斑综合症病毒等 。
1.4寄生虫性疾病
寄生锯缘青蟹的常见的寄生虫有蟹奴、藤壶、鳃虫、海蛸等 。此类寄生虫一旦进入蟹体就开始繁殖并侵染鳃腔、腹部、肌肉等组织器官,最后导致青蟹死亡 。
传统的防治措施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做好放养前的整池消毒和定期除去淤泥等工作 。(2)适时换水 。(3)加强人工管理:做好蟹苗的选种、放养及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以降低锯缘青蟹疾病发生的机率 。(4)定期使用大蒜素在养殖池中进行泼洒,以杀死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杜绝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 。
2.1抗病新品种的培育
培育抗病能力强的新品种是防御锯缘青蟹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新品种的培育可以改良蟹体的种质特性,加强其抗病能力 。常用的品种改良技术主要有:(1)采用远缘杂交技术培育新型抗病蟹种 。(2)转基因技术可以使得蟹种的抗逆基因得到表达,提高抗病能力 。(3)多倍体育种技术可以提高蟹种培育的成活率,减少疾病的发生 。
2.2生物类制剂的利用
【膏蟹的养殖办法?】
锯缘青蟹先天特异性免疫机制不够健全,易被一些致病微生物侵入并致病,用传统的药物(如土霉素、青霉素、链霉素等)治疗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不能有效地治愈疾病 。而将生物类制剂接种蟹体,提高抗病能力,从而起到预防与治疗作用 。常用的生物制剂主要有高免疫血清、抗毒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