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都有什么风俗习惯?

在河南,清明节的文化习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插柳
祭祖:在河南,清明时节人们最常吃馓子、枣糕、鸡蛋等食物 。
吃馓子、枣糕、鸡蛋
一、河南普通节日传统风俗习惯
1.河南春节习俗——送神慌年忙祭灶
2.河南中秋节的习俗有:铁塔燃灯、夜设茶果月饼、面向月亮许愿
3.端午节(五月初五):而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个角的,也有四个角的 。河南人不仅要吃粽子 , 还要吃 油炸食品 。像油条、麻花、麻叶等,都是人们常做的油炸食品 。在众多的油炸食品中,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的 。
4.重阳节(九月初九)
在中国的传统风俗中,重阳节就是一个登高节,,重阳赏菊的活动越来越盛行 。因为菊花都在九月开放,民间还把九月称为“菊月”,所以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
河南其他特色节日
1.龙抬头节(二月初二)
农历二月初二,是汉族的传统节日 。民间认为,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故称“龙抬头节” 或“青龙节” 。这天 , 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 。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 , 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众多的食俗活动中 , 这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 。每到农历二月初二 , 人们都有要炒玉米、炒黄豆 。
2. 过小年(六月初六)
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 。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 。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 。这时,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 。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 里摆上供桌 , 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 , 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 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之后 , 人们 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 。大人们在麦场里猜 拳行令,孩子们边吃边耍,十分尽兴 。
3.乞巧节(七月初七)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 。
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 , 为织女准备供品 。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七样瓜果 , 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 , 做七碗面条汤 。
除此之外 , 还要单独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 。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 。
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 。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 。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蓝子 。这种举动称为“守巧” , 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 。
七月七日清晨 , 天刚刚蒙蒙亮,七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蓝内各摸一个大饺子 。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等东西 , 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
在豫北沁阳、孟县等地,现在还流传有“七夕”对歌的习俗 。每到“七夕”这天,当地的少女们按村子 , 或按乡、县组成小组,每组七人,也可为九人、十一人,以单为巧数 。民间讲究对歌人的数量,俗语有“当单不当对,当对拙一辈” 。人们把对歌小组分成单数,都是为了能够获“巧”,希望本村的对歌组能够取胜 。
4.牲口节(七月十五)
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 。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 “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
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 。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 。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 。有民谣说:“打一千 , 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
5.腊八节(腊月初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 , 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
在豫北,腊月初八早上,天刚蒙蒙亮,人们就赶快起床熬粥 。粥熬好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吃饭,而是先将熬好的粥喂给枣树,将枣树树身上砍一些小口子,再虔诚地把粥抹在树痕上 , 这就算是枣树把饭吃掉了 。在枣树上砍些口子,可以调节枣树的营养增长,阻止养分向地下输送,好集中力量供应地上部分 , 从而保证了果实的营养需求 。至于把粥抹在树痕上,其实不过是一种保护伤口愈合的土措施罢了 。
6.祭灶节(腊月二十三)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 。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 。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 。
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 。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 。祭灶仪式结束后 , 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 。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人的嘴 。
北方的习俗比南方还多,比如包饺子,而且要贴窗花,各种的花纹,寓意来年吉祥,包括一些本命年的穿戴及讲究,多不胜数 。
明清以来,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显的差别 。北方除夕夜多包饺子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 。有的在饺子中放糖,祈求来年生活更甜美;有的则在个别饺子中包一枚钱币 , 谁吃到了谁就会在新的一年里发财 。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 。元宵又叫“汤圆”、“团子”、“圆子”,中间包糖为多 , 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 。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 。直到今天 , 北方过年包饺子、南方过年做汤圆的习俗仍然极为普遍 。
过年吃年糕、水饺、汤圆是中国人的风俗之一 。年糕因其谐音“年高”,寓意年年高升,再加上有着多种多样的口味,特别受杭嘉湖一带市民的欢迎,市场空间很大 。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是春节的传统食物 。而过年吃水饺,则是受到了北方过年习俗的影响 , 但和面、剁馅、擀皮等复杂程序却让人望而却步,因此速冻水饺成了超市一个大卖点 。
北方过年的习俗或许是要讲究一些,虽然已经告别了在坑头上打哈哈的年代,但传统似乎并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改良 。家里的女人在这段时间总是最忙的,由其是年三十,早起睁眼的第一件事 , 就是要准备年货,鸡下锅,肉剁馅,鱼去鳞,虾剥皮,菜切片,面和团,一切有规有矩,轻车熟路 。北方各家几乎都是“大户”,大的不在财 , 而是人,所以过起年来,吃饭也成了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找不到那么大的桌来容纳十几口的人 。于是家里的女人又要做些许的牺牲――等待第二拨的饭局 。桌上大战后的战场,最终也是要落在这批“后进部队”前来打扫 。而年饭总是要吃的比平时早的,因为还要给胃留点空间去塞满大年初一的第一餐――饺子 。无疑,这顿美味也是要由家里的贤妻良母来主持的 。这并非是男尊女卑的传统 , 只是成了种形式,没人会为此抱怨 。
除夕这天的重头戏 , 就是晚8点全家会掐着时间盼着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始,可是5个小时过去了,人们便又要絮絮叨叨的数落一番,这似乎也成了惯例,总是对这样安排下的喜庆提出点意见 。我倒也不保持缄默,毕竟是关了自家的大门,躲在家里的说说闲话,谈不上什么雅与俗,也不必担心有什么会走露风声的秘密 。
年这15天的头,也就真是重在这么一天了 , 大年初一的街道也只是冷清 。不善于熬夜的北方人,在这天总是会感到特别疲倦 。因此在聚会的过程中,卧倒的人数也会比往常多出几倍 。当然这样的礼遇只属于男人与孩子们 。女人还要象昨天一样 , 将熟悉的套路再重新演练一遍,这天也就算是过去了 。
【河南都有什么风俗习惯?】
大年初二,这时也冒了个尖,差不多是该休息了 , 而再睁眼的时候,又要换一家串门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