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溪云片茶叶

宜兴适宜种植茶叶 , 唐朝以来一直是贡茶产地 。
新中国建立后,宜兴建设国营茶场带动集体茶?。?剿鞑柙敖ㄉ韬凸芾砭?椤⒀芯坎枰吨谱骷际酢⒀兄撇枰痘?怠⑴嘌?枰都际跞瞬诺龋?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 。1978年全县茶叶面积32457亩,产量1501.6吨,分别是1953年的3.2倍、7.9倍,成为江苏省主要产茶区 。
十一届三中全会尤其是1984年国务院放开茶叶销售渠道以来,宜兴茶叶进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1989年全县茶园面积5.6万亩,产茶5114吨,占江苏省产量的37.5%,面积和产量是1978年的1.7倍、3.4倍 。产量增长的同时,茶叶品质和品牌建设得到重视,1984年至1989年宜兴有38只茶叶品种获无锡市优质证书,11只获江苏省优质证书,9只获国家部优产品,2只获得全国名茶称号,成功创制阳羡雪芽、荆溪云片等一批高档茶叶,打开了宜兴茶叶发展的新空间 。
本人采访了新街茶林场场领导和技术员陈绍选、沈杏福、高玉林、蔡桂明、李锡明等人,参阅了他们保存的文字资料,查阅了宜兴市档案馆馆藏档案,撰写本文 , 记录荆溪云片的创制过程 。
荆溪云片等宜兴名茶创制工作 , 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取得的成就 。
一、 荆溪云片创制过程
宜兴县新街公社茶林?。ū疚募虺撇枇殖 。?nbsp;, 1974年11月14日开始建设,1986年开始研制高级绿茶—荆溪云片,1989年5月6日通过技术鉴定,1989年荆溪云片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名茶 。
为了研制荆溪云片,新街茶林场在宜兴县林副业局、科委等部门以及张志澄等茶叶专家的支持下,成立创制小组、制订创制计划、开展技术培训,经过反复试验基本定型后批量投放市场,征求各方意见 。
1.建立创制小组 。潘永君任(场长兼书记)组长(场部历任领导班子见附表),成员有沈杏福、殷祖成、蔡桂明等 。在场部干部和职工中召开了5次创制座谈会 , 从场部到工区、茶厂到田间,统一了对创制工作的认识 。
2.制订创制计划 。对全场情况包括茶树品种、树龄结构以及加工设备、工艺流程,进行了认真的调研与分析 。考察学习了有关单位名优茶生产技术,参照省内外扁形茶加工工艺,制定了荆溪云片茶外形、内质的创制方案和工作进度安排 。确定以手炒锅为试制设备,以300亩良种茶园生产的高档鲜叶为加工试验原料 。
3.反复试制确定工艺流程 。1987年、1988年着重研究荆溪云片的加工工艺和品质特征,采用随机取样法多次重复,确定芽叶原料标准;采用不同芽叶标准及相同原料不同摊放晾青时间,重复试验,确定技术标准;探讨青锅做形和煇锅定形中温度、时间、投叶量、手法的应用及其对品质特征的影响 。经过1250多锅的反复试验,基本确定了荆溪云片茶的品质特征和加工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技术指标 。1989年春进一步分析了前两年的试制情况,作了改进完善,正式确定了工艺流程和品质特征 。
4.培训炒制技术人员 。3年试制过程中,前后召开了20多次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研讨会与总结会,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加工工艺,培训了10多名炒制云片的骨干技术人员 。
5.批量生产投放市场 。在基本定型的情况下,组织批量生产,先后加工1500多斤荆溪云片,投放到宜兴、无锡、常州、苏州、南京、上海青浦等地的市场上,并通过友人送给日本客商,听取意见,均得到了较好的评价 。试销过程中,荆溪云片的经济收入比同等原料加工的高档手工炒青提高1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
经过3年努力,荆溪云片的创制工作达到了预定设计目标 。1989年春季总结了创制工作,提出了进行技术鉴定的申请 。
二、荆溪云片工艺流程和品质特征
1989年5月7日,无锡市多种经营管理局牵头成立鉴定小组 , 进行荆溪云片创制成果的鉴定并通过了鉴定,出具了技术鉴定活动证书,证书编号:锡多科鉴(89)第02号 。鉴定小组成员:江苏省农林厅园艺处高级农艺师邰大传担任主鉴定,张志澄(高级农艺师)、朱锡坤(无锡市多管局高级农艺师)担任副主鉴,成员有沈棣(宜兴市科协高级农艺师)、朱国才(宜兴市林副业局高级农艺师)、李令怡(宜兴外贸茶厂高级农艺师)、周爱华(宜兴外贸茶厂农艺师)、张定(江苏省农林厅园艺处硕士)、杨丽娟(无锡市多管局农艺师)、殷福成(无锡市茶叶研究所农艺师) 。
通过鉴定的荆溪云片创制成果的主持人是储良培,主要参与者为潘永君、沈杏福、殷祖成、蔡桂明 。
1.工艺流程 。作为一个新创制的高级绿茶,荆溪云片工艺流程为:适时嫩采→摊放晾青→青锅做形→摊凉回潮→煇锅定形→贮藏保质 。
一是适时嫩采 。在谷雨前采摘,采用茸毛丰富的一芽一叶初展、半展单叶为主要原料 , 芽叶长度控制在2-3cm,每斤鲜叶6000-8000个芽叶,原料匀齐,不带鱼叶、紫芽、单张和对夹叶 。
二是摊放晾青 。鲜叶及时送到茶厂,摊放在竹匾里,厚度2-3cm,摊放时间5-6小时,失重6-9% 。待鲜叶散发清香时进行杀青 。
三是青锅做形 。锅温120-140OC开始投叶,投叶量200-250克 。杀青手法以抖为主,抖闷结合 。经1-2分钟杀青,把温度渐次降低至100 OC开展理条,采用抖、带、搭、捺的手法反复做形,六七成干时起锅 。青锅做形全过程历时15-20分钟 。
四是摊凉回潮 。青锅叶及时抖散摊放在竹匾里,降低叶温,冷却回软,使水分表里一致 。
五是煇锅定形 。煇锅定形是荆溪云片形成独特风格的关键阶段 。操作时把4锅青锅叶一起投入 , 锅温控制在100-80 OC,掌握先高后低的原则 。主要手法;抓,吐 , 挺,磨 。到茶叶有些戳手时减少挺、磨,以抓、吐为主 , 以保茶叶的茸毫 。煇锅全过程15-20分钟,至九成干时起锅 。
六是贮藏保质 。摊放、割末 , 保鲜贮藏,含水率确保在6%以下 。
2.品质特征 。荆溪云片外形宽扁挺直,白毫显露,色泽绿翠,内质香气清高,滋味鲜醇 , 汤色清明,叶底肥嫩 。
3.卫生指标 。经卫生、技监等部门检测,荆溪云片的卫生、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
陈绍选介绍 , 荆溪云片与特级春茶中的龙井,相同的是两者均为扁茶 。不同的是龙井无毫,黄茶黄汤(色泽嫩绿、汤色嫩绿带黄),炒制时锅温较高,定型时须用力挺、磨;荆溪云片有毫 , 绿茶清汤,为了做出白毫显露,炒制时锅温比龙井稍低(低20OC左右) , 挺、磨用力适度、比龙井茶稍轻,外形比龙井茶稍显饱满 。
三、荆溪云片获奖情况及品牌效应
1.获奖情况 。1989年7月5日至9日,农业部在西安举行“一九八九年全国名茶评比会”,通过感观审评、卫生检测和主要成份分析,审核批准41个茶为“一九八九年度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其中名茶26个(绿茶类22个、红茶类1个、乌龙茶类2个、紧压茶类1个);优质茶15个 。荆溪云片列绿茶类名茶第一名 , 被评为全国名茶 。1989年12月“荆溪云片(名茶)”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证书” 。1990年“《荆溪云片》的创制”,分别获江苏省人民政府“一九八九年度我省科学技术进步工作四等奖”、 “无锡市科学进步二等奖”、“宜兴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据陈绍选、沈杏福、李令怡等人回忆,荆溪云片参评全国名茶过程中有一个精彩故事 。为了参加全国名茶评选活动 , 江苏省在1989年5月上中旬(用6天时间)在南京进行省内茶叶的评比,在省内评比中,宜兴送评的阳羡雪芽顺利进入参评加全国名茶名单 。荆溪云片作为新创制的新品种茶叶,品质与众不同,特色十分鲜明,如果参评全国名茶具有相当的冲击力 , 但问题是荆溪云片没有进行技术鉴定,因此在送评荆溪云片还是金坛的一个茶叶(已通过技术鉴定),省里意见不一 。当时的荆溪云片,不仅没有鉴定 , 而且还没有正式的名称 , 在参加省里评比时朱国才称其为“虎头旗枪” 。担任评委的邰大传、张志澄等认为,该茶特色鲜明,应当单独起个名称 。邰大传与张志澄各起了一个名字,然后取用邰所提名字中的“云片”二字,张所提名字中“荆溪”二字,合成“荆溪云片” 。荆溪是宜兴古称、代表产地,云片代表茶叶的外形特征,像天上的片片白云 。关于送评哪个茶叶 , 李令怡、沈棣力挺新街茶林场这只,说服省厅园艺处长从全省荣誉考虑 。经过认真的考虑和权衡,省农林厅园艺处郑光辉处长拍板决定送“荆溪云片”参加全国评比,但前提是荆溪云片能在1个月时间内通过鉴定 。南京评审会结束后,朱国才回金坛老家休假 , 李令怡把省评审情况告诉严志清,严志清觉得鉴定时间紧迫 , 当晚赶到时任林副业局宋芬大局长家中汇报:“尽快组织鉴定会” 。宜兴市林副业局十分重视这项工作,认真组织、积极推动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荆溪云片通过技术鉴定,参加全国名茶评选 , 并且不负众望一举获得全国名茶称号,同时获得全国名茶的还有阳羡雪芽 , 一个县级市一年有2个茶叶同时获得全国名茶,这是不容易的 。
八十年代,茶林场申请了“紫荆”牌商标 , 荆溪云片有了商标 。
2.品牌效应 。荆溪云片成为全国名茶、注册了商标、改进茶叶包装后,茶叶均价上升到每斤二三百元 , 九十年代均价达到五六百元,九十年代初期北京茶叶展览会上曾达到三千元一斤 。1990年至1996年 , 荆溪云片产量由二三百斤逐步增加到1000斤左右 。这期间,荆溪云片带动了茶林场其他茶叶的销售 。
四、政府重视名茶建设
1.加强茶叶组织领导 。宜兴市委市政府重视茶叶工作,多次专题召开茶叶工作会议 。1983年3月1日,召开了全县茶叶工作会议 , 县委常委、副县长陶振邦在会议上作了《认真贯彻十二大精神努力开创茶叶生产的新局面》的讲话 。1995年10月5日,宜兴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茶叶生产会议,市委副书记史祖能在会上对宜兴茶叶生产进行了部署 。1985年2月宜兴县编办批准建立了宜兴县茶果指导站(以前是茶果股) , 事业单位,隶属宜兴县林副业局 。重点产茶乡镇都建立了茶叶技术人员队伍 , 做好宜兴茶叶生产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政府重视和政策支持,提高了茶叶发展水平 。
2.加大茶叶工作力度 。引进、扩繁优良茶树品种,开展种植技术的培训 , 研制、推广制茶机械,鼓励、支持工商资本的投入茶叶生产 。开展茶叶评比,一方面组织参加省、全国的茶叶评比 , 对获得各级名优茶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一方面市镇两级开展茶叶评比,对优质茶进行奖励 , 例如1988年宜兴林副业局举行“阳羡雪芽”茶品质评比,太华乡乾元茶场、茗岭陆平茶场等28家单位参加评比,评出的优质产品参加1988年度江苏省名茶评选 。1989年宜兴林副业局再次举行了“阳羡雪芽”茶品质评比活动 。1989年湖滏镇组织了本镇范围内的春茶评比,对优质茶以及获得宜兴、无锡、省、国家级的名茶、优质茶进行奖励 。1997年市技监局、林副业局联合举行名特优茶评比并颁发“质量信得过单位”奖牌,促进了茶叶质量的均衡发展 。
3.加强茶叶市场管理 。计经委、工商、标准计量等部门重视茶叶质量的监督管理,联合发文明确商标、标签印刷和销售包装的要求,加强品牌管理 。1994年4月14日,宜兴市林副业局、标准计量局联合发文(宜标计标1994第04号),牵头制定有关茶叶标准 , 作为茶叶生产的依据 。2007年宜兴市茶叶协会注册了“阳羡茶”牌集体商标,加强阳羡雪芽集体商标管理,维护名茶声誉,保证名茶质量 。
修正楼上这个参考资料里面比较严重的几个错误
一:比较认可的早午晚青的概念应该为,早上8点到11点左右为早青,11点到下午2点左右为午青,2点到5点左右为晚青 。视季节和天气 , 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会有一些变化而已 。
采摘茶叶时,不一定是“早青”“午青”或“晚青”最好,三个阶段所采摘的茶叶的好坏,最主要的因素由天气来决定 , 例如在高温天气,通常为午青最差,若是在阴冷的天气,则午青就会较好 , 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
二:滚筒式刹青机,每锅的所炒制的量,一般是在7斤到10斤左右的茶青 , 而不是7到10公斤,杀青是铁观音加工成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文中所说的量多温高,量少温低 , 这没错,但温度偏高或偏低,不仅不利于毛茶外观以及成型,更重要的一点是会严重的影响茶叶的品质
三:茶叶的捻揉次数 , 应该很大部分的安溪茶农都明白,正常捻揉40次的茶叶会成什么样子了,再好的茶也让你揉没了,呵呵!捻揉次数 , 不同产区对外观的不同要求以及茶叶的不同作法是有一定关系的,比如说正味作法的铁观音,捻揉的次数,绝大部分在9到15之间 , 如(234)(244)(344)(444)(443)还有(45)(46)(35)(36)等,这些都是正炒常用的一些捻揉次数,而消青的作法,一般在捻揉中通过对机械的不同操作,次数也增加不了多少,只是绝大部分要10次以上,最需要捻揉的茶叶就是拖酸类型的茶叶 , 因为这种作法的茶叶 , 在没炒制之前,茶叶就已经严重脱水,炒制后的成型难度也比较高,但如果在杀青时不出现失误 , 导致茶叶炒制时偏干的话,也根本不可能达到40的次数,一般20来次就算是很多的了 。
茶叶捻揉的次数多少 , 不仅能决定茶叶的外观 , 同时也会密切的关系到茶叶的品质的 。
【关于荆溪云片茶叶】
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