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全文带拼音

竹枝词(丁鹤年)拼音版注音如下所示:
shuǐ shàng zhāi lián qīng dī dī , ní zhōng cǎi ǒu bái xiān xiān。
水上摘莲青滴滴 , 泥中采藕白纤纤 。
què xiào tóng gēn bù tóng wèi ,lián xīn qīng kǔ ǒu yá tián。
却笑同根不同味,莲心清苦藕芽甜 。
竹枝词(丁鹤年)介绍以及赏析:
丁鹤年(1335——1424)字永庚,号友鹤山人 。生于元惠宗元统三年,卒于明太宗永乐二十二年 , 终年九十岁 。
丁鹤年从小习儒书 , 就读于南湖书院,十七岁即精通《诗》、《书》、“三礼” 。曾师事豫章名儒周怀孝 。在诸弟子中周独器重鹤年,欲以爱女妻之 。鹤年以母老,兄皆在外而辞 。
丁鹤年不求仕进而厉志为学 。幼时其父欲使他袭荫叔父桓州官职,鹤年辞之曰:“吾宗固贵显,然以文学知名于世者恒少,吾欲奋身为儒生 , 岂碌碌袭先荫 , 苟取禄位而已耶?”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 , 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即景起兴 。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 。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
竹枝词,雪梅,采莲曲,野步,无题古诗竹 枝 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词语解释
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
诗文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 。
关于竹枝词的特色,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概括为“四易”,即易学、易懂、易写、易流传 。这是从学习和阅读方面讲的 。如果从内容、形式及艺术表现手法来研究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 语言流畅 , 通俗易懂 。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 。清记录王世祯《师友诗传录》中有一段话:“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 。说得很对 , 这是竹枝词的一大特色 。正是由于在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 , 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
比如旧北京有一种专卖胡梳坠什的小贩 , 手提包裹或小木箱,经常在旅店门外高声叫卖,音调极高,带有腔板 。有一首竹枝词就把小贩的叫卖词入了诗 。
叫卖出奇声彻霄,街头客店任逍遥 。“胡梳坠什捎家走,十个铜元拣样挑” 。
后两句把小贩的叫卖词,老北京话“捎家走”,“拣样挑” , 鲜灵灵地写入诗中,令人感到亲切、生动 , 小贩形象跃然纸上 。
居家不易是长安,俭约持躬稍自宽 。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 。
诗中的长安,指北京 。知单 , 指请柬之类 。清代北京,大办婚丧事之风很盛,普遍市民们对此十分烦恼,见了“知单”便为难起来 。这首竹枝词以“为难”的通俗语入诗 , 生动地刻划出百姓市民们无可奈何的心态 。
杭州有一首写卖水果的小贩称:
小步街头日夕回,桂花栗子白杨梅 。寄人檐下高声唤:“六个铜元一大堆” 。
一句叫卖声入诗,街头小贩的形象活灵活现 。
南昌有一首写菜贩的竹枝词:
夜半呕哑拨橹声,菜佣郭外听鸡鸣 。青菘、碧蒜、红萝卜 , 不到天明已入城 。
诗明白如话,把卖菜小贩起早搭黑地辛苦贩运,写得十分逼真 。
芒鞋草笠去烧畲,半种蹲鸱半种瓜 。郎自服劳侬自饷,得闲且摘苦丁茶 。
这是江西山区的竹枝词 。蹲鸱 , 即芋头 。苦丁茶,是野生山茶 。诗以一位青年劳动妇女口吻,叙说这对青年夫妇过着清苦的然而是自在的山区劳动生活 。
在我国诗歌史上 , 有些文人不赞成诗中有俗语出现 。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 。”朱熹也说过:“要使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言语意思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竹枝词正是以容俗为特色 。历代许多优秀的竹枝词恰恰是淡语中有味,浅语中有情,俗语中含雅 。
(二)不拘格律,束缚较少 。民歌作者不太懂韵书上的规范,民间竹枝词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声韵 。刘禹锡最早作的九首竹枝词 , 可以说没有一首是符合规范的 。从第一首开始: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
第三句第四字用平声 , 第七字用仄声,第四句中第二字用平声,第七字用平声都不合格律 。
第二首云: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这首诗的一、二、三、四句起头都用平声不合格律 。依此推以下七首都不完全合律 。
白居易的四首竹枝词中也有一首不合律 。
这种不拘格律的现象,从刘、白开始,后人接踵 , 世代承袭下来 。近人在考证竹枝词的格律时认为竹枝词“以民歌拗体为常体”,以绝句为“别体”(任半塘《竹枝考》) 。拗体,即指不按律、绝体的平仄规范的诗体 。清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云:“至竹枝词 , 其格非古非律,半杂歌谣 。平仄之法,在拗、古、律三者之间 , 不得全用古体 。若天籁所至,则又不尽拘拘也” 。清人宋长白《柳亭诗话》也说:“竹枝,人多作拗体” 。可见 , 竹枝词的拗体特色,成为与七绝诗体的重要区别之一 。竹枝词的这种特色 , 给了它广泛流传发展的便利条件 。由于格律较自由,束缚较少,作者易于掌握,有广大的写作队伍 。
这里特别应提及的是,竹枝词格律宽泛,并未破坏诗的韵律美 。相反,从刘、白以来 , 历代诗词大家都喜欢它,出现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诗 。
关于竹枝词的韵脚,大量作品沿用平声韵 。但也有押仄声韵或平韵仄韵间用的 。如苏轼在忠州作的九首竹枝词 , 有平有仄 。如咏屈原:“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 。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 。阗、原、年押平声韵 。其咏项羽一首云“横行天下竞何事,弃马乌江马垂涕 。项王已死无故人 , 首入汉庭身委地” 。事、涕、地皆为仄声韵 。从诗式上看,竹枝词以七言四句为常体,但也有五言四句作为别体 。如清袁枚有《西湖小竹枝词》五首,均为五言 。其一云:“妾在湖上居,郎往城中宿,半夜念郎寒,始见城门恶” 。
(三) 诗风明快,诙谐风趣 。大凡竹枝词,不论出自南方或北方,也不论是汉民族或少数民族,几乎都具有这种特色 。应该说,这种诗风也是从民歌中带进来的 。明人颜继祖谓,竹枝词“能以嬉笑代怒骂,以诙谐发郁勃,昔人所云善戏谑而不为虐也”(《秣陵竹枝歌》序) 。清人杨静亭在《都门杂咏》序中也说:“思竹枝取义,必于嬉笑之语 , 隐寓箴规,游戏之谈 , 默存讽谏” 。的确如此 。好的竹枝词往往于风趣中见神韵,于诙谐中隐美刺 , 于俏逗中见真情 。当人们阅读时,直感妙笔生花 , 常常在诙谐解颐中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竹枝词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博得历代读者的喜爱,并给予高度评价
竹枝词二首·其一
作者: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雪梅·其一
【竹枝词全文带拼音】
作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 , 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雪梅·其二
作者: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
采莲曲
作者: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
采莲曲
作者: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
野步
作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作者: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作者: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