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二十世纪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一代电子产品以电子管为核心 。四十年代末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只半导体三极管,它以小巧、轻便、省电、寿命长等特点,很快地被各国应用起来,在很大范围内取代了电子管 。五十年代末期,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块集成电路,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 , 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发展 。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电子计算机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恰好能够充分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性,所以下面就从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来说明电子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取名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140千瓦,价格40多万美元,是一个昂贵耗电的"庞然大物" 。由于它采用了电子线路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从而就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 。ENIAC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法和减法运算,把计算一条弹道的时间短为30秒 。它最初被专门用于弹道运算,后来经过多次改进而成为能进行各种科学计算的通用电子计算机 。从1946年2月交付使用,到1955年10月最后切断电源,ENIAC服役长达9年 。尽管ENIAC还有许多弱点,但是在人类计算工具发展史上,它仍然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 。它的成功,开辟了提高运算速度的极其广阔的可能性 。它的问世 , 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从此,电子计算机在解放人类智力的道路上 , 突飞猛进的发展 。电子计算机在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ENIAC问世以来的短短的四十多年中,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异常迅速 。迄今为止,它的发展大致已经了下列四代:第一代(1946~1957年)是电子计算机,它的基本电子元件是电子管,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主要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磁带等 。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限制,运算速度只是每秒几千次~几万次基本运算,内存容量仅几千个字 。程序语言处于最低阶段,主要使用二进制表示的机器语言编程 , 后阶段采用汇编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因此,第一代计算机体积大 , 耗电多,速度低,造价高,使用不便;主要局限于一些军事和科研部门进行科学计算 。第二代(1958~1970年)是晶体管计算机 。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晶体管,10年后晶体管取代了计算机中的电子管,诞生了晶体管计算机 。晶体管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晶体管,内存储器大量使用磁性材料制成的磁芯存储器 。与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相比,晶体管计算机体积?。?耗电少,成本低 , 逻辑功能强,使用方便,可靠性高 。第三代(1963~1970年)是集成电路计算机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1958年夏,美国德克萨斯公司制成了第一个半导体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是在几平方毫米的基片,集中了几十个或上百个电子元件组成的逻辑电路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基本电子元件是小规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磁芯存储器进一步发展 , 并开始采用性能更好的半导体存储器,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基本运算 。由于采用了集成电路,第三代计算机各方面性能都有了极大提高:体积缩小 , 价格降低,功能增强 , 可靠性大大提高 。第四代(1971年~日前)是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随着集成了上千甚至上万个电子元件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电子计算机发展进入了第四代 。第四代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甚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 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替代了磁芯存储器,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甚至上亿次基本运算 。
1、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 。
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 。
【模拟电子技术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 。
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 , 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 , 不全南也”的记载 。
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 。
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 *** 人传入欧洲 。
2、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 。
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 , 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 , 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 。
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 , 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 。
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 。
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 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
在电磁现象的理论与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 他在 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 。
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 。
楞次在 1844 年还与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 - 楞次定律) 。
与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 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 , 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 。
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与多里沃 - 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 。
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 。
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 1864 年至 1873 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 。
他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1888 年 , 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 。
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 。
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
3、人类在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 , 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 。
电子科学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
1883 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发现了热电子效应,随后在1904年弗莱明利用这个效应制成了电子二极管,并证实了电子管具有“阀门”作用,他首先被用于无线电检波 。
1906 年美国的德弗雷斯在弗莱明的二极管中放进了第三个电极——栅极而发明了电子三极管 , 从而建树了早期电子技术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
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子管在电子技术中立下了很大功劳;但是电子管毕竟成本高,制造繁,体积大,耗电多,从 1948 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几位研究人员发明晶体管以来 , 在大多数领域中已逐渐用晶体管来取代电子管 。
但是,我们不能否定电子管的独特优点,在有些装置中 , 不论从稳定性,经济性或功率上考虑,还需要采用电子管 。
4、集成电路的第一个样品是在 1958 年见诸于世的 。
集成电路的出现和应用,标志着电子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
它实现了材料、元件、电路三者之间的统一;同传统的电子元件的设计与生产方式、电路的结构形式有着本质的不同 。
随着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进步 , 集成度越来越高,出现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例如可在一块 6mm 平方的硅片上制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进一步显示出集成电路的优越性 。
5、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生产与管理等的需要,电子计算机应时而兴起,并且日臻完善 。
从 1946 年诞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来,已经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代 , 每秒运算速度已达 10 亿次 。
现在正在研究开发第五代计算机(人工智能计算机)和第六代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它们不依靠程序工作,而依靠人工智能工作 。
特别是七十年代卫星计算机问世以来,由于它价廉、方便、可靠、小巧,大大加快了电子计算机的普及速度 。
6、数字控制和数字测量也在不断大展和日益广泛的应用 。
数字控制机床和“自适应”数字控制机床相继出现 。
目前利用电子计算机对几十台乃至上百台数字控制机床进行集中控制(所谓“群控”)也已经实现 。
在工业上晶体闸流管(即可控硅)也获得广泛应用,使半导体技术进入了强电领域 。
7、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电子技术得到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如空间电子技术、生物医学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和遥感技术、微波应用等) , 它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也起这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
电子水准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电子工业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
电子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水平,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高度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直接影响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建设,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速度和国家的安危;也直接影响到亿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关系着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