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信传递的诗句的文艺短句

1. 关于书信传递的诗句
关于书信传递的诗句1.古代有关用信件传递爱情的诗句
古代用信件传递爱情诗句如下:
《饮马长城窟行》 汉 无名氏
青青河畔草 , 绵绵思远道 。
远道不可思 , 宿昔梦见之 。
梦见在我傍 , 忽觉在他乡 。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
《结素鱼贻友人》 唐 李冶
尺素如残雪 , 结为双鲤鱼 。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 , 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秋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
复恐匆匆说不?。?腥肆俜⒂挚??。
《家书后批二十八》 唐 韩偓
四序风光总是愁,鬓毛衰飒涕横流 。
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 。
《京师得家书》 明 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得家书》 唐 杜甫
去凭游客寄 , 来为附家书 。
今日知消息 , 他乡且旧居 。
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 。
临老羁孤极,伤时会合疏 。
二毛趋帐殿,一命侍鸾舆 。
北阙妖氛满,西郊白露初 。
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 。
农事空山里,眷言终荷锄 。
《赠猎骑》 唐 杜牧
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 。
凭君莫射南来雁 , 恐有家书寄远人 。
《渔家傲》 宋 陆游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
写的家书空满纸!
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亦!
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
《端州江亭得家书》 唐 李绅
雨中鹊语喧江树,风处蛛丝飏水浔 。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
《蝶恋花》 宋 赵令畤
尺素重重封锦字 。
未尽幽闺,别后心中事 。
佩玉采丝文竹器 。
愿君一见知深意 。
环玉长圆丝万系 。
竹上斓斑,总是相思泪 。
物会见郎人永弃 。
心驰魂去神千里 。
《蝶恋花》 宋 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 , 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 。
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 。
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
2.关于信息传递的诗
1、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寄外征衣》唐代:陈玉兰
译文: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
2、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 , 书回已是明年事 。——宋·陆游《渔家傲》
译文:流着泪面对这空白的书信纸,心中的思念之情怎么能一张纸就能表达出来的,当书信寄出再收到的时候,这已经是明年的事情了 。
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逢入京使》唐代:岑参
译文:在马上与你相遇无纸笔 , 请告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
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唐代:张籍
译文: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 , 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 , 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
5、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汉·无名氏《饮马长城窟行》
译文: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
6、江水三千里 , 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明·袁凯 《京师得家书》
译文: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行行之间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 。
3.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
《青青河畔草》 ……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书……《无题》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其他的像烽火啦 , 飞鸽啦,鸿雁啦,都很常见,不过官家用的应该是官道驿站吧,像讽刺杨贵妃的词里不是有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吗,以及红尘指的应该就是官方用来通报信息的 鸿雁传书、鱼龙传书 。
在唐人的《春江花月夜》里,有一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 一、烽火传军情 1994年11月7日,原邮电部发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 , 邮票图案为新疆库车县克孜尔尕哈的汉代烽火台遗址,边纸上的文字为1974年在甘肃居延地区破城子烽塞遗址出土的东汉初年《塞上烽火品约》木简上的部分内容 , 再现了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西北边陲“谨侯望,通烽火”的历史遗迹 。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 , 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 , 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 , 历史上称作西周 。
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二、鸿雁传书 1958年7月10日 , 原邮电部发行了《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邮电部长会议》纪念邮票一套2枚,面值分别为4分和8分,图案都是工作中的广播发射塔和正在蓝天上高高飞翔的大雁 。
这只飞雁,用的是“鸿雁传书”的典故来象征邮政通信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
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凶奴被鞮侯单于扣留 , 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 。19年后 , 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 。
汉朝使节来凶 , 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 。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凶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凶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 , 而是在一个大泽中 。”
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 。单于听后大为惊奇 , 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
有关“鸿雁传书” , 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故事 。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 。
有一天 , 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 。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但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 , 用血和泪写下了一封思念夫君、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书信,让鸿雁捎去 。
以上两则“鸿雁传书”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千百年 , 而“鸿雁传书”也就渐渐成了邮政通信的象征了 。三、鱼传尺素 1990年11月28日,原邮电部发行了J174M《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姑苏驿,边纸图案为古代铜器上的鱼形铭文,这些鱼形铭文,用的是“鱼传尺素”的说法来象征邮政通信 。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 , 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 。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
古时候 , 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 。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 。
显然 , 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书信和“鱼”的关系 , 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 。
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 ,  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 , 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 , 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 。”
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 。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 , 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 。
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 , 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诖蚪岬牡胤接眉?傅恼惩练夂茫?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 。
4.古代书信传递的古典有哪些
一、烽火传军情 1994年11月7日,原邮电部发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新疆库车县克孜尔尕哈的汉代烽火台遗址,边纸上的文字为1974年在甘肃居延地区破城子烽塞遗址出土的东汉初年《塞上烽火品约》木简上的部分内容 , 再现了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西北边陲“谨侯望,通烽火”的历史遗迹 。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 , 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 , 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 。
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 , 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 。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 , 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 , 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 。
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 , 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二、鱼传尺素 1990年11月28日 , 原邮电部发行了J174M《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姑苏驿,边纸图案为古代铜器上的鱼形铭文 , 这些鱼形铭文,用的是“鱼传尺素”的说法来象征邮政通信 。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 , 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 。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
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 , 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 。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 。
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 。
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 , 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 , 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 , 下言加餐饭 。”
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 。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 , 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 。
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 , 再穿过一个方孔缚?。?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 , 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 。至于诗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饪”,而只是一个风趣的用字罢了 。
三、青鸟传书 1998年10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JP72《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1999北京(二)》纪念邮资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绿东方”,主图和邮资图内容一致 , 均为一只色彩斑斓的飞鸟,背景为驿站和长城,表现了我国古代青鸟传书的传说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 , 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 。
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 , 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 。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 , 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 , 青鸟殷勤为探看”,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四、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 , 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 。
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 , 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 。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 。每与亲知书信往来 , 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 。
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 。”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 。
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 , 信鸽主要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 。
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 。张浚来到军营后,竟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他非常惊奇 , 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 。
曲端闻言,立即把自己统帅 。
5.古代书信传递的古典有哪些
烽火传军情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
黄耳传书:黄耳:犬名;书:书信 。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 。后比喻传递家信 。
弄盏传杯:弄:酒宴中戏弄;盏:浅而小的杯子;传:传递 , 传送 。指酒宴中互相斟酒 。青鸟传信:青鸟:传说中受西王母役使的神鸟,后借指传递信息的使者 。比喻使者传递信息 。
鱼传尺素: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 。指传递书信 。
风筝通信 汉初楚汉相争时 , 刘邦围困项羽于垓下 , 韩信向汉王刘邦建议用绢帛竹木制作大型风筝,在上面装上竹哨,于晚间放到楚营上空,发出呜呜的声响,同时汉军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发楚军的思乡之情 , 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士气,赢得了战事的胜利 。
竹筒传书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用竹筒传书的故事 。
竹筒传书的故事,得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0年)说起 , 那年十一月 , 南方各地纷纷发生叛乱 , 为了平定叛乱 , 稳定江山,隋文帝紧急下诏,任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前去讨伐 。
杨素率领水军渡江进入江南,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收复了京口、无锡等地,士气非常旺盛 。于是,杨素一鼓作气,率领主力部队追踪叛军 , 一直追到了海边 。面对绵延的山脉和茫茫的大海,杨素一面命令大部队就地驻扎,一面指派行军总管史万岁率领军队两千人,翻山越岭穿插到叛军的背后发动进攻 。
史万岁率部猛进,转战于山林溪流之间,前后打了许多胜仗,收复了大片的失地 。当他想把胜利的战况向上级汇报时 , 却因交通的阻绝和信息的不畅而无法与大部队取得联系 。一日 , 他站在山顶临风而望,看到前面茂密的竹林正波浪状随风而舞,忽有所悟,立即派人截了一节竹子,把写好的战事报告装了进去,封好后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下 。几天后,有一个挑水的乡人看到了这个竹筒,便打捞起来打开一看 , 发现了史万岁封在里面的报告 , 便按报告上的提示将它送到了杨素手中 。史万岁一去无音讯 , 不知生死 , 为此杨素正焦急不安 , 忽见乡人送来报告 , 大喜过望,立即把史万岁部队接连取得胜利的战况向朝廷作了报告 。隋文帝听到喜报,龙颜大悦,立即提拔史万岁为左领军将军 。然后,杨素率领大部队,继续乘胜追击反隋散兵,没用多久,就彻底平定了叛乱 。
1.带有"信"字的古诗词,古文~~1.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 , 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商鞅》
2. 低眉信手续续弹 , 说尽心中无尽事 。轻拢慢拈抹复挑 , 初为霓裳后六幺 。——白居易《琵琶行》
3. 仗剑行千里 , 微躯敢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王昌龄《答武陵太守》
4.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范成大《初归石湖》
5.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雷震《村晚》
6.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珑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 。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渔家傲》
2.关于书信的诗句落花时 纳兰容若 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 。
回头忍笑阶前立 , 总无语 , 也依依 。笺书直恁无凭据,休说相思 。
劝伊好向红窗醉,须莫及,落花时 。虞美人纳兰 愁痕满地无人?。?露湿琅玕影 。
闲阶小立倍荒凉 。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 。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
使青鸟兮衔书,恨独宿兮伤离居 。李白 西来青鸟东飞去,愿寄一书谢麻姑 。
李白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 沙上未闻鸿雁信,竹间时有鹧鸪啼 。
李璟 鸿雁向西北,因书报天涯 。李白 书无鸿雁如何寄,肠断催归作麽回 。
向子諲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 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
晏几道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陆游 此情怀、纵写香笺,凭谁与寄 。
柳永 别来凭谁诉,空寄香笺 , 拟问前欢甚时更 。欧阳修 香笺小字寄行云 。
纤腰非学楚,宽带为思君 。晁补之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晏殊 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 。李白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
李白 。
3.带有“信”字的古诗词,古文有哪些一、古诗词
1、[唐] 白居易 《长恨歌》:东望都门信马归
译文:东望京都心伤悲,任凭马儿去驰归
2、[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烟涛微茫信难求
译文:说它在烟涛浩渺中,实难寻求
3、[宋] 苏轼 《浣溪沙》:沙上不闻鸿雁信
译文:沙上看不到鸿雁送来的信
4、[宋] 欧阳修 《蝶恋花·腊雪初销梅蕊绽》:望极不来芳信断
译文:绝望至极等不到信件
5、[宋] 辛弃疾 《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不信人间有白头
译文:不相信人间能有白头到老的那一日 。
二、古文
1、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吾谏官也 , 不可令天子杀无罪之人 , 而信用奸臣 。”
译文:我谏官呢 , 不能让天子杀无罪的人,而信任用奸臣
2、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 。”
译文:我看到人们 , 清廉的名声上,黄金贝进入,信誉显扬而信守诺言,不知道以后的矛和戟,毁灭前的盾牌啊 。
3、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六:“一日,公厅肃客 , 有急足声 。喏云:某知州府有书信,今且往某州下书,回途却请回信 。”
译文:一天,公厅敬客,有急脚声 。喏说:我知道州府有一封信,现在去某某州下的书 , 回来路上却请回信
4、元 陈以仁 《存孝打虎》楔子:“ 唐僖宗信任田令孜等,贪财好贿 。人民失散,四野饥荒 。”
译文:唐僖宗信任田令孜等,但却贪爱钱财 。人民失散,四野饥荒
5、唐 韩愈 《与孟尚书书》:“来示云,有人传 愈 近少信奉释氏 。此传之者妄也 。”
译文:来提示,有人传越近从小信奉佛教 。这个传说的是错误的
4.关于书信的诗句《饮马长城窟行》
——汉·无名氏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 , 辗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 , 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结素鱼贻友人》
——唐·李冶
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
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 行人临发又开封.
《家书后批二十八》
——唐·韩偓
四序风光总是愁,鬓毛衰飒涕横流.
此书未到心先到,想在孤城海岸头.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得家书》
——唐·杜甫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今日知消息,他乡且旧居.熊儿幸无恙,骥子最怜渠.临老羁孤极 , 伤时会合疏.二毛趋帐殿,一命侍鸾舆.北阙妖氛满,西郊白露初.凉风新过雁,秋雨欲生鱼.农事空山里,眷言终荷锄.
《赠猎骑》
——唐·杜牧
已落双雕血尚新,鸣鞭走马又翻身.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渔家傲》
——宋·陆游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亦!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端州江亭得家书》
——唐·李绅
雨中鹊语喧江树,风处蛛丝飏水浔.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蝶恋花》
——宋·赵令畤
尺素重重封锦字.未尽幽闺,别后心中事.佩玉采丝文竹器.愿君一见知深意.
环玉长圆丝万系.竹上斓斑 , 总是相思泪.物会见郎人永弃.心驰魂去神千里.
《蝶恋花》
——宋·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5.形容书信的诗句古代书信的“美称”
河北 张木军
“烽火连三月 , 家书抵万金.”这是大诗人杜甫《春望》中的诗句.信,满载着深情厚谊 , 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如同面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
自古以来,书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人们给它起了很多有趣的代称,赋予了美好的情趣.“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动人的情境!
鱼肚子里真有“尺素书”吗?古人的书信常用洁白的绢来写 , 长一尺左右,称为尺素 , 故书信即称尺素书.洁白的尺素常结成双鲤之形,古乐府诗有道:“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因此 , “双鲤”为书信的代称.前面引诗中的“烹鲤鱼”并非真烹,不过是一种生动的比喻罢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 , 他曾把信缚在雁足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所以 , 信又常常合称“鱼雁”,例如古诗有“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
在纸发明以前,古人除用绢、帛写信外 , 还以竹片、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为简、札、牍,故书信有时又称“书简”、“书札”、“书牍”或“简札”、“简牍”.简札的长度和素绢一样,都取一尺左右 , 故信又有“尺牍”、“尺翰”、“尺书”等等美称.
纸发明以后,人们制作了一种小巧精美 , 专门用来题诗和写信的纸张——“笺”,并以此作为书信的代称.晏殊有词道:“欲寄彩笺兼尺素 , 山长水阔知何处!”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6.关于书信的古诗句有哪些1. 小梅枝上东君信 。雪后花期近 。南枝开尽北枝开 。长被陇头游子寄春来 。——(宋)晏几道《虞美人·小梅枝上东君信》
译文:梅枝上的小花是东君的来信 。雪融化后花也快开了 。南边枝头的花朵开完后北边的花朵也开了 。这是被陇头游子寄过来的春天啊 。
2. 空园数日无芳信,恻恻残寒犹未定 。——(清)吴翌凤《玉楼春·空园数日无芳信》
译文:空寂的园里几天不见春的音信,令人悲伤的春寒还没有停 。
3.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唐)陈玉兰《寄外征衣》
译文:你守卫在边关 , 我却在吴地,凉飕飕的西风吹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正在为你而担忧 。我寄上一封简短的书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
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
译文: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 。
5.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明朝)袁凯《京师得家书》
译文: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行行之间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 。
6.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张籍《秋思》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乡 , 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 , 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
7. 去凭游客寄,来为附家书 。——(唐)杜甫《得家书》
8.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唐)杜牧《赠猎骑》
9. 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宋)陆游《渔家傲》
10. 开拆远书何事喜,数行家信抵千金 。——(唐)李绅《端州江亭得家书》
7.诚信的古诗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诚是为人之本 , 信乃立身之道,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诚信是一切成功和渴望成功的人们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 , 诚信是文明社会的基石 。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言无常信 , 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 。——朱熹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卢照龄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
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
——(中)冯玉祥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
——(日)松下幸之助
有其言,无其行,君子之耻也
诚,乃信之本;无诚 , 何以言信?诚而有信 , 方为人生
不诚则有累,诚则无累
【关于书信传递的诗句的文艺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