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元素

园林艺术的审美内容
园林属于五维空间的艺术范畴,一般有两种提法 , 一种提法是指长、宽、高、时间空间和联想空间(意境);另一种提法是指线条和时间空间、平面空间、静态立体空间、动态流动空间和心理思维空间 。
一般的艺术门类都只为人们提供由艺术家创作而成的艺术美的审美内容,园林艺术的审美内容则既有艺术美,又有生活美、自然美和形式美 。具有多元性(园林中的多元要素)和多样性(民族特色、历史、地域、时代性等) 。
一、园林艺术中的生活美
园林既是一处艺术空间,又是一处人们可以进入其中的现实空间 。在这个空间中 , 常常设置若干可以挡风沙、避寒暑、遮雨雪的园林建筑物,人们可在其中眺望、品茗、奕棋、抚琴、阅读……,形成一个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悦亲情之情话 , 乐琴书以消忧”的生活美环境 。
园林中的生活美还体现在其清新宜人的环境、广阔的户外活动场地等方面 。例如:生命在于运动,华南植物园“健康之路”;以人为本,宜居环境,中山市“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
二、园林艺术中的自然美
三、园林艺术中的形式美
四、园林中的艺术美
1. 造型艺术美
园林中的建筑、雕塑、瀑布、喷泉、植物等都讲求造型,这一点在西方古典园林中体现得尤为显著 。
2. 联想意境美
园林联想意境美是中国园林的特构,是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它园林形式的内在因素 。“望梅止渴”生活中的联想 。
“意境”一词来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他认为诗有三种境界:只写山水之形的为“物境”,能借景生情的为“情景”,能托物言志的为“意境” 。具体地讲,意境就是通过意象的深化而构成的心境意合、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也就是主客观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
“落花水面皆文章”,“诗情画意”是园林联想意境的表达方式 。“诗情”是园林中的文学形象,能为园林传神点睛;“画意”是园林中的美术形象,可使园林赏心悦目 。园林中“诗情”的表达,更多的是把山水诗词名句中的文学形象转化为园林景象,再运用楹联、匾额巧加点题,以特定的园景触发游赏者对相应诗境的联想,景由诗来,意在景外,从而大大增加了园景的容量,也给游赏者开辟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
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 , 也是运用联想意境美的一个佳例 。造园家通过对四季自然景物的典型提炼和概括,使游赏者产生“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联想意境美 。同时 , 由于园内游览路线呈环形布局,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巧妙地安排其中,好似经历着周而复始的四季循环变化 , 使游赏者领悟到四季的轮回、时间的永恒,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 。
3. 自由意象美
“意象”一词最早由公元466 ~ 496年南朝梁时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的“神思”篇中提出,是外界境物形象与主体情感相互交融所形成的充满主体情感的形象 。简言之,是形象与情趣的契合 。
【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元素】
到明清时代,意象理论趋于成熟 ,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概念理论 。意象具有象征性、规定性的一面,即所谓“立象以尽意”、“意以象?。?象以言著”(王弼)、“得其环中”(司空图);又具有含蓄性、模糊性、虚构性的一面,即“妙在含糊”(谢榛)、“渺茫多趣”(王骥德) 。“意”与“象”具有内在联系,不可分离,即“夫景以情合 , 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王夫之) 。概言之,意象是既要有生动优美的形象 , 又要有一定哲理性的透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