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的栽培技术

茶树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 , 一般为灌木,在热带地区也有 , 下面我要介绍的是茶树的栽培技术 。
茶树的栽培技术茶树的繁殖多采用扦插育苗法,过去的压条法因繁殖速度过慢,现已很少人使用 。
温度是茶树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它影响着茶树的地理分布,也制约着茶树生育速度 。温度对茶树的影响 , 主要表现在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两个方面 。
气温主要影响地上部的生长,地温主要影响根系的生长 。但气温与地温是相互关联的 。就气温而言,从热带到温带茶树都能广泛的适应 。但作为生育来说,有三个基点温度,即茶树生长的起点温度,适宜温度和低限温度 。
茶树的病虫防治1.合理密植 。一般采用单行条植法,行距1.5米,丛距0.33米,每丛3株,每亩栽苗4000株 。根系带土移栽,适当深埋 , 以埋没根颈为度 , 舒展根系,适当压紧 , 使植株生长健壮,发育良好 , 抗病虫能力相应提高 。
2.加强管理 。一是平衡施肥 , 按产定量 。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 , 少施化肥,尽量控制氮肥施用量 。二是适时修剪和清园 。每年都要适时修剪,剪去病虫枝叶,清除枯死病枝;轻修剪深度为3~10厘米,中剪枝为现有树高的一半,深修剪离地面20~30厘米 , 台刈为离地面5~10厘米 。将病虫枝深埋或火烧处理,以减少轮斑病、茶枯病的越冬菌源,减少茶蚜、茶毛虫、茶黑毒蛾的越冬虫卵块和茶小卷叶蛾、蚧类的残留基数 。三是中耕培土 。这项措施不仅能改善土壤墒情 , 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而且能破坏病虫越冬场所,杀灭土壤中茶尺蠖等的越冬幼虫,深埋枯枝落叶,减少病原基数 。四是及时分批留叶采摘 。这样可以除去新枝上茶小卷叶蛾、小绿叶蝉等害虫的低龄幼若虫和卵块,减轻茶枯病危害 。五是诱杀害虫 。对一些有趋性的害虫,用灯光、毒饵、色板诱杀 。此法大面积应用效果更明显 。
A.生物防治 这是一项对人畜安全、对茶叶和环境无污染且能降低成本的重要防治措施 。
1.加强对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的保护 。在茶园周围保留一定数量的植被 , 重视生物栖息地的保护,保护好赤眼蜂、茶园蜘蛛、红点唇瓢虫等害虫天敌 。
2.利用昆虫激素等生物代谢产物治虫 。例如,对茶小卷叶蛾发生危害的茶园,可连片采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 。生产实践中还可利用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 。
B.化学防治 严格按防治指标用药,不能见虫见病就急于用药 。对虫口密度、病情指数超过防治指标的茶园,如茶跗线螨被害芽占5%或螨卵芽占20%,茶毛虫每亩7000~9000头,茶小绿叶蝉百叶虫量10~15头时,根据国家无公害茶的生产标准,安全合理使用药剂防治 。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氰戊菊酯、三氯杀螨醇等 。用药时,应选准农药品种,注意使用方法、浓度及安全间隔期 。如用Bt制剂300~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尺蠖、茶黑毒蛾和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3~5天;用0.2%苦参碱水剂1000~1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5天;辛硫磷安全间隔期10天 。注意轮换用药,每种农药在采茶期只能用1次 。这样既可以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又可以减少残留 。
茶树的优良品种适制绿茶品种有:特早芽种有元宵绿;早芽种有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九龙大白茶、福云595等品种 。
适制乌龙茶品种:早芽种有黄旦、茗科一号、丹桂等品种;中芽种有铁观音、佛手、白芽奇兰等品种,迟芽种有肉桂、本山、杏仁等品种 。
问:对于茶品鉴,你为什么总是强调有性繁殖的群体种茶?答:因为群体种茶赋予我的感知意象在最丰富 。问:无性栽培的良种才是当下茶科学发展的主流,你这种执着是不是有点矫情?答:矫情是肯定的,茶品鉴需要矫情 。
上述问答是我跟一些喜欢思考的茶友们之间的对话场景 。显然,这种极简的问答方式是不足以那些对“群体种茶”没有太多概念的茶友们理解的 。所以,特落笔于此,希望可以更清晰地解释我执着于“群体种茶”品鉴的因缘所在 。从茶树栽培学角度而言,茶树分两类,一类是有性系品种,一类是无性系品种 。有性系品种又称“群体品种” 。它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对当地自然条件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由种子来繁殖的当地的比较久远的品种 。
群体种的主要特征是自然两性杂交,生长出来的茶树都各自有自己专属的个性特点 , 茶叶的大小也不一样,比如云南的乔木茶树和安化的群体云台大叶茶;无性系品种是从“群体种”单个基因中提取出来的,采用扦插或压条方式繁育、个体间性状相对一致的茶树品种 。其特点是产量大且茶叶特征高度一致,优良特点鲜明,商品化程度高,比如龙井43和福鼎大白 。当下,由于市场主流的茶产品都是采用无性栽培的良种茶原料加工生产的,所以,基于商业逻辑的原则,茶商不会主动宣泄茶之“有性”与“无性”的概念的 。
但无性系良种茶的基因都是“群体种”基因提取的结果,所以,对“群体种茶”的品鉴是茶学专家和老茶友们最无法放下的执着了 。其实,每一个茶类的茶叶加工,都有可能采用群体种原料 。比如龙井种、都匀种 , 制成的叫龙井茶、都匀毛尖茶 。又比如白茶,群体种当地叫菜茶,对应的成品茶称之为贡眉、寿眉;而非群体种的福鼎大白、福鼎大毫原料做成的茶,则叫白毫银针、白牡丹 。也许大家会好奇,为什么群体种茶很难加工出非常好看的单芽头茶品?这跟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有关 。
先讨论我们都很熟悉的无性系良品茶园茶的生态环境 。这些精心培管下的茶园茶,不但有着整齐划一的人工裁剪,而且茶园的土壤和施肥都统一无二 。于是乎,在它们的嫩叶生长期,不但所有新叶沐浴阳光的机会是高度一致的,而且,它们吸取土壤营养的条件也是高度一致的,再加上它们的基因也是经过人工选择后的高度一致,所以,它们生长过程中的形态表现也是高度一致的;于是乎 , 你需要单芽,茶园茶就会给予你几乎一模一样的单芽;你需要一芽一叶,它就会呈现出完美无缺的一芽一叶 。
实际操作过程中,只要培管者肯用心 , 这个过程就越精确 。群体种茶树的生长情况就大相径庭了 。为了可以延续群体种本来的生殖能力,即便是有人工培管参与的群体种茶园,培管者也会尽量规避过分的人工干涉,如整齐划一的裁剪以及土壤改造等,以此来确保其生长环境高度适应于茶区的自然生态 。所以,一般而言 , 群体种茶的生长期一般比较长,且同一棵茶树上下左右日照的程度不一致,同一棵树的芽叶生长期及形态也不一致,经常会出现不同形状的芽与叶混长于一棵树不同枝干的情况 。
所以,做绿茶,群体种茶很难加工成如龙井43那样形态优美的单芽茶,做白茶 , 群体种茶很难加工出如福鼎大毫那样好看的单芽白毫银针与一芽一叶的白牡丹 。当然,很难不代表不能,只是不具备应有的商业价值,自然也就没有厂家愿意去做了 。了解完群体种与无性系良种茶的不同种植方式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讨论二者的茶性内含与口感区别了 。可惜,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也很难明析 。
好在,关于群体种茶比无性系良品茶拥有更优秀的内质结构和口感表现的事实,早已沉淀在所有爱茶人对好茶品鉴的认知意识里 。笔者在此只需稍作归纳,也就无需过于宣泄了 。
【茶树的栽培技术】
相比于无性系茶园茶,未经人工干涉的群体种茶树的品鉴特质有两点:第一,群体种有着更加生态、更加均衡的品质内含;第二,群体种茶有着更加平和饱满的口感韵味、更加通透幽长的体感表现 。英国诗人约瑟夫·鲁说得好:一切精美的东西都有其深沉的内涵 。这句话用来释怀我文首的矫情问答恰到好处 。毕竟,只有精美的东西才值得品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