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不仅寺庙林立,建筑宏伟,而且山高谷深,草茂林密,峰奇景秀 。丰富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
过去五台山有十景,即大社铜牛、玉花罗汉、碧山字塔、台麓字崖、古佛牌楼、罗睺观佛、菩萨铜锅、显通铜殿、山西土地、五郎铁棍 。这十景实际不能算什么景,有些不适应了 。
近年经过长期考察公认的十景是:
花径云寮(明月池)、松涛倾翠(镇海寺松林)、云崖精庐(观音洞)、翠微星龛(梵仙山)、岚浮青螺(黛螺顶)、古塔落照(大白塔)、重楼夜钟(显通寺幽冥钟声)、灵峰天阙(菩萨顶牌楼)、日涌东溟(东台日出)、石浪排空(中台龙翻石) 。
文章插图
清凉山上说清凉 , 明月池中望明月 。这是多少年来五台山上流传的两句佳话 。明月池中望明月,指的就是《清凉山志》中“昔人晦夜,见皎月澄池”的明月池观月之事 。
明月池,又名观海寺,创建于北魏 。明成化年间,月舟禅师重修 。清康熙年间,吻叶和尚重修 。后有夫缘和尚中兴,立为十方常?。?专供游方僧人卓锡 。寺宇坐北向南,占地2280平方米 。寺内有殿两座,禅房30余间 。
金刚菩萨殿两侧,靠近山崖处,有一石砌圆池,直径约8寸余 , 池深1米多,池中泉水澄澈,千年不涸不溢 。从前有人在漆黑的山夜里,看见池内有明月,认为是一种难以理解的现象,故有“菩萨显灵 , 千载难逢”之说 。从此,“明月池”就叫开了 。明代高僧启智曰:“观池中月,生大海情,现大海景 。”故该寺又叫观海寺 。
文章插图
台怀镇南清水河西侧就是镇海寺,距台怀镇10里,海拔1600米 。寺院坐落在“二龙戏珠”的风水宝地,左右两侧环绕的山峰,犹如两条飞龙落下河谷 , 拱背弯腰,腾挪围抱;寺院建筑在两山合抱的一个石山嘴上,宛若一颗二龙嬉戏的宝珠 。山豁口有苍老挺拔的大松树,走在松树林间的蹊径,再听飒飒的松风 , 给人一处静寞幽深的感觉 。入寺四望,南侧的山峰,长满密密麻麻的杉树和杨树,北侧的山巅上,千年古松出于岩石之中 。这里是五台山的一处风景区 , 浓荫苍翠的古松掩映山寺,在五台寺庙区还是少见的 。
相传,镇海寺对面山底原有一个海眼,说不定什么时候,海水喷涌而出 , 冲毁田地,淹没村庄 。文殊菩萨造福众民百姓,便将一座佛塔置于海眼之上 , 镇住了泛滥的海水 。后来就在这里建了寺院,称为镇海寺,那座塔,就叫镇海塔 。
文章插图
观音洞,因位于栖贤谷口,又称栖贤寺,距台怀镇约十里 。1983年 , 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
文章插图
观音洞寺宇创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 。下院方整,围墙高筑 。以下殿的当心间穿堂而过 , 便是此登崖壁的石台阶 。石阶中段的六角亭处于凸出的石岩上,此即“飞来亭” 。横檀上,有三幅观世音救难图 , 故又称观音亭 。横檀上的三幅面为:一是观音显圣救一被歹徒捆住举刀要杀的人;一是观音显圣救一被歹徒搬起石头要砸的人;另一是观音端坐云端救一将被猛虎伤害的人 。三幅面集中表现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天性 。中段旁壁筑有七间殿堂僧舍 。从小门入内 , 墙壁与石壁之间十分贴近,院道不足三尺 。中间一段墙壁上画有十八罗汉 , 十八罗汉是六位一组的佛家生活画,或坐于石上,或骑虎,或骑鹿,或趺坐修行 , 或头枕经书而卧 , 富有情趣 。石阶云梯终端是观音洞的上院 。院里正殿之间,内主供观音菩萨,故称观音殿 。观音为八臂十一面 , 头上有头,最上面的头部沿额鬓又排有小头型,故称“十一面”,面部着白、红、绿、蓝等色,表示种种应化的法像 。两侧还供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和黄教祖师宗喀巴 。大殿后洞壁左右各有一小洞 。左洞口小内大,下积清水,这就是所说的“圣水”,佛教徒认为口饮此水能够“免难消灾障” 。观音洞即因此命名 。
文章插图
梵仙山位于台怀镇南,距五台山大白塔1公里左右 。梵仙山,又名饭仙山 。饭仙二字据说是康熙皇帝金口御封的 。此山风光秀丽,号称“小南台” 。夏秋之季,站在山脚仰望,只见漫山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林木茂密 , 姹紫嫣红,烂漫锦绣,万绿丛中一点红,寺庙就建立在山巅,隐藏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中间 。
文章插图
梵仙山灵应寺东南角 , 有个门叫南天门,人传天界与南天门相连接 。南天门外有一处开阔平坦地,每年农历正月初二 , 这里流行放禄马的习俗 。到这一天,民间百姓将红、黄、蓝、白、绿五色纸,剪成三寸见方的纸片,纸片印有马抱元宝图案,然后在此将禄马成叠从崖边向空中抛撒,由于崖下氤氲热气冉冉上升,禄马纸片便纷纷扬扬升空,寄予着各自的财运福德蒸蒸日上 。五色禄马烟花丽雨般悠然远去的情景,堪说是五台山的一道独特景观 。
文章插图
黛螺顶位于台怀镇东面清水河旁 , 距台怀镇不远 。黛螺顶是一座小山峰的名称,寺庙建在山顶上,所以被称为“黛螺顶” 。
文章插图
黛螺顶亦名大螺顶,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顶庵 。这处寺庙始建于时代成化年间(1465--1487),万历年间重修 。清乾隆十五年(1750) , 改名大螺顶,寺内还有乾隆十五年(1750)御制的大螺顶碑记 。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才更名为黛螺顶 。
【五台山白塔 五台山的十景八奇】据说,乾隆来五台山,屡次欲登台顶进香拜佛,皆被风雨所阻,乾隆对黛螺顶的青和尚说:“五年后我再来时,既要登台顶,还要拜五方文殊 , 你替我办这件事 。”到了第五年 , 青去果然想出办法:模仿五个台顶的五方丈文殊,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塑于黛螺顶的正殿(所以此殿又称五文殊殿),登黛螺顶等于登五个台顶,进正殿朝拜等于朝拜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 。乾隆于五十一年(1786)三月来此殿进香,朝拜五方文殊并亲笔题诗,刻在黛螺顶碑记的背后 , 此后 , 朝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许多路程 。但也有区别,登五座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叫大朝台;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则叫小朝台 。俗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 。
文章插图
塔院寺内的高耸入云尼泊尔式的大白塔是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 , 系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 。相传释迦牟尼火葬后炼成的舍利子被皈依佛门的印度阿育王供奉在八万四千座塔内 。它分布在大千世界 , 中国有十九座,五台山台怀镇慈寿塔为八万四千座中的一座,明永乐五年(1407年)修塔时,将慈寿塔藏在了大白塔的腹内 , 所以大白塔也被称为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 。
此塔基座为平面八角形,南面正对大慈延寿宝殿后墙,北面面对藏经阁,居寺院中间 。塔身形如藻瓶,从下到上,由粗到细,比例搭配合理适度,造型宏伟高大神秘优美 。塔身上面十三天由十三道金刚圈组成 , 十三天上面覆盖图形华盖铜板8块 , 边缘悬挂铜制垂檐板36块,每块挂风铃3个,华盖上有铜制宝顶,高4.5米,整个塔高50.27米,为国内第二高喇嘛塔,但五台山白塔名满天下 , 被称之为国内之一白塔 。
文章插图
显通寺座落在五台山中心区大白塔北侧、菩萨顶脚下,是五台山佛教圣地中最古老的寺院 。显通寺是五台山寺庙群中更大的一座寺庙 。全寺占地面积四万三千七百平方米,现有大小房屋四百多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 。布列于中轴线上的七重殿宇,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 。此外,还有钟楼、僧舍和各种配殿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在显通寺内最珍贵也是最值得一看的文物 , 却是千钵文殊铜像、铜殿和铜塔、无量殿、华严经字塔和重达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的大铜钟 。
大铜钟 , 高达1.64米,更大外径1.8米,厚约8厘米,~_9999.5斤 。要想撞击此钟,需穿过门洞,进入二门之后,沿木板楼梯登上钟楼,方可在护守该钟的僧人指导下拉动一根粗粗的木杵,使之发出沉浑悠远的钟声 。据说,该钟发出的声音远传十里,经久不散 。
文章插图
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 。
菩萨顶历史悠久,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初名大文殊院 。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由于皇帝崇信喇嘛教,遂将菩萨顶由青庙(和尚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并从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 。清康熙年间,又敕令重修菩萨顶 , 并向该寺授“番汉提督 印” 。从此,按照清王朝的规定,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 。这在五台山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范围 内也不多见 。自此以后,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 。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萨顶朝拜了五次,干隆皇帝朝拜了六次 。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殿前 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 。菩萨顶东禅院内两座高三米、宽一米的四楞碑上,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则是干隆皇帝的御笔 。
菩萨顶在灵鹫峰上,从峰下仰望,菩萨顶前一百零八级陡峭的石阶,如悬挂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宫佛国,琼楼玉宇 。爬完石阶,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 。牌楼两旁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 。牌楼之后是山门 。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分别开着圆形窗户 。有人说这种布局恰似龙头:牌楼的正门是龙口,旗杆是龙角,厢 房壁上的圆窗是龙眼,而那长长的一百零八级石阶,则是龙吐出的舌头 。这几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菩萨顶山门前的布局特点 。
文章插图
东台顶原建望海楼一座,高十六米,三层五间,四面有露明柱十六根 。此楼是专为游客和信众们观日出而建筑的,後被毁 。一九八五年,在 *** 的支援下,望海寺住持本如法师於原址重建望海楼 。此楼巍然壮丽 , 极为壮观 。登上望海楼,极目远望 , 近可及河北省阜平,远能望见山东省渤海,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登上东台顶,极目到海瀛 。
东台日出是五台山的一大自然景观,历来吸引著无数的僧俗登山朝日 。每当旭日初升,霞光万道,静谧的望海寺完全浸沈在一片云山雾海之中,配上浑厚的晨钟声,愈发显得庄严肃穆 。
文章插图
中台顶,亦名翠岩峰,巅峦雄旷 , 翠霭浮空 。位于台怀镇西北10公里处 , 地形状如雄狮 , 海拔2894米,仅次于北台顶,为五台山五大主峰之第二高度 。中台是东南西北四座台顶的中心,是其余四座台的发脉之祖,是诸多河流的发源之地 。
文章插图
中台顶建有一寺院,名曰演教寺,创建于隋,寺内供"儒童文殊菩萨" 。孺童文殊象征佛法清静无染,孺童文殊纯真无邪,永有一颗赤子之心文殊菩萨 。中台顶巨石堆积,一色灰白、棱角分明,石面杂生苔藓,阳光照射,如蛟龙腾起,被称之为"龙翻石" 。
传说是文殊菩萨从东海老龙王那里取来歇龙石,老龙王的五个儿子追到五台讨还,挥舞龙爪,在台顶上乱翻乱挖形成的 。盛夏农历六、七月登上台顶,满目碧翠生辉,特别在雨过天晴之后,石面望去青翠欲滴,仿佛是巨块的翡翠,因此中台称翠岩峰 。五台山气象站就建于中台顶上 。
八奇是:
佛洞转生(佛母洞)、摩崖造字(台麓写字崖)、龙洞幻景(秘魔岩龙洞)、华严字塔(显通藏经楼)、石罅映月(观海寺明月池)、万年积冰(中台麓)、台巅天池(北台黑龙池)、清凉大石(清凉寺)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佛母洞又称千佛洞,它是一个石灰岩洞,坐落在山西省南台东南支脉接近山顶的地方 。一座屏障似的山崖,在接近山顶处有一段岩壁,有一石洞天然而生,因洞建寺,寺以洞名 。从五台山台怀镇寺庙中心群沿公路南下二十里处,转向西入沟登山路五里,即到佛母洞 。
按佛经,释迦牟尼是贤劫千佛之一,千佛洞主供奉释迦牟尼佛 。佛母,是指释迦牟尼的生身之母,叫摩耶夫人 。五台山佛母洞灵迹,与佛教经典所载佛诞生情形十分吻合 。洞腔显示为人体母腹 , 右侧乳白色脊椎骨、肋骨形样石色 , 说明洞口恰好处于右肋部位 。这与佛教故事中的菩萨乘白象从右肋下入胎,太子从右肋下诞生完全巧合 。可以说,佛母洞在中外佛教灵迹中是独一无二的 。
据《清凉山志》载:“嘉靖末,道方者,夜游至此 , 见神灯万点,既出旋入 。方随入,见玉佛像,森列其中,穹窿深迥,进里许,飘然闻波涛,悚怖不能出 。念观音名,愿造像,忽见一灯 , 寻光得出,乃造石佛于洞口 。”后人又因石洞、石佛建殿堂,取名叫千佛洞,又名佛母洞 。现存四尊明代石雕佛像 , 成为该寺起源和延续的佐证 。
文章插图
写字崖,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市石嘴镇东一千米处,旧有寺庙,名石佛寺 , 亦称朝阳洞 。据《五台山志》等资料载:写字崖又名显字崖,亦名台麓字崖,毗邻清朝皇帝朝台行宫之一的台麓寺 。
寺旁有石崖,坐北向南,高约六米,长约二十五米 。崖底正中雕刻栩栩如生的佛像三尊,高约0.6米至0.8米 。在佛像西侧的石壁上,有零零乱乱,七颠八倒、大小不等的许多字迹 。若用清水洒湿,再以棉布慢慢擦拭干净,即可看到歪歪扭扭的许多字迹,仔细端详,多为篆隶体字 , 间或也有数位 , 可以连成语句,水干字迹即模糊 。传说,有人曾看到“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风,人之三宝精气神”的联句 。更为有趣的是有人揭去一层,又发现一层 。层层有字,字字不同 。对于这种奇特的现象,有人解释为古人石崖题记,墨汁渗入砂岩而致 。也有另一种解释是岩石的自然纹条特殊,看花像花,看字像字 。不管其原因何在 , 这种客观现象确属罕见,真乃圣灵之地的一大奇观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龙洞是五台山八大景之一 。说是洞,其实无洞,而是两座陡崖结合处留下的一条长数丈、宽寸许、两边崖壁陡直笔立的岩缝 。传说是文殊用两山锁小龙之处 。
整个秘魔岩景区壁立千仞,苍松滴翠,流水潺潺,不但是佛国五台山的圣迹之最 , 也是一处难得的禅修场所 。所以明代高僧憨山大师有诗:"羊肠百折任青藜,草莽萧萧仄径迷 。绝壁倚天应隘口,断崖无路只飞梯 。依人野鹤寻常下 , 逐客山猿日夜啼…… 。由于该景点既以神奇的传说和奇异的龙洞幻景声名远播,又以秀美雄奇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寺魅力无穷,虽然地处偏远 , 但每年仍有几万来自香港、台湾、广东、福建等地的信众慕名前来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明月池观月,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如愿以偿,只有当月亮与池水成一定角度时 , 才可亲睹池中明月,一饱眼福 。据说,每当阴历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夜晚,在月亮与池水成一定角度时,方可现“皎月澄池”的胜景 , 而且持续时间甚短,可谓机会存在,却又十分难得 。未见者疑 , 亲历者信,世间事往往就是这样 。
万松深处梵王宫,幕翠回岚知几重 。
定起峰头新月上 , 一枝松影下帘栊 。
古人以诗赞之,也不无道理 。
文章插图
黑龙池,亦名金井池 , 位于五台山北台叶斗峰,台峰海拔3061米,为五台山之更高峰 , 同时也是华北地区的海拔更高的山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 。是五台山北台灵迹之一 。黑龙池长约五十米,宽约三十米,呈椭圆形 。水深二尺左右,四周嫩草翠绿 , 俨然高山平湖 。五台山俗语“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 主要依此为据 。高山空气洁净,绿草成茵,黑龙池水更显得清澈透明,宛若镶嵌在绿色地毯中的一面宝镜 。随着地质的变化,雨水的多少 , 池子也随大随小,池水也时深时浅 , 常年不涸,既是台顶僧人的水源之一,又是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名胜 。称台顶建有灵应寺,内供五台五方文殊之无垢文殊 。
文章插图
传说在老早以前,五台山并非现在这般模样 , 也不叫五台山,而是叫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沙走石 , 夏天暑热难当,农民们无法种庄稼 。在此传教的文殊菩萨,决心要改变这里的气候,他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去借歇龙石 。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大石,未到跟前,已感到一股凉气扑来 。文殊菩萨被巡海夜叉领进龙宫见龙王,说明来意 。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 。因为这是我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 , 清凉异常,青龙每天工作回来 , 汗水淋漓,燥热难耐 , 便在上面歇息养神 。你若借去,青龙就没歇息的地方了 。”文殊菩萨无奈 , 这才说明了自己是五峰山的老和尚前来化缘,为了造福人间 , 他是来求援的 。
龙王估量歇龙石重达万斤,一个老和尚无法运走 , 才放心地答应他 。文殊菩萨谢过龙王,来到歇龙石跟前 , 口念咒语,立即使巨石变成了弹丸,将弹丸塞进袖筒 , 便施告别礼,飘然而去了 。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 , 正是烈日当空,久旱不雨,寸草难生的炎夏 。当文殊菩萨把歇龙石安放在台南边瓦厂村东北的一条山谷后,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地方 。于是,这条山谷命名为清凉谷,在此又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叫清凉寺,五峰山也就叫做清凉山 。
就在文殊菩萨取走歇龙石的当天,那些外出的小龙王回来,发现歇龙石不在了,怨气冲天,便追到五峰山,四处寻找 。气急败坏的小龙王 , 用龙尾把五个峰扫成了平台,用利爪把岩石刨得乱七八糟 , 至今这些石块还遍布满山,人称“龙翻石” 。当然文殊菩萨自有对付他们的办法 。
文殊菩萨告诉他们歇龙石在秘魔岩的两座巨大的山岩之中 。众龙刚钻进岩窟之中 , 文殊菩萨一声咒语,两岩合并,仅留得内宽外窄的一道照明裂缝 。文殊菩萨命众龙在此好好修行,并说要派弟子来朝拜和供养他们,因此这个秘魔岩窟又叫朝龙洞 。传说朝拜者境界不一,善良人见佛、菩萨;邪恶人见不到欢乐境界 , 真可谓万人万境 。而且有“朝五台山,若不朝拜朝龙洞只算朝拜了半个五台山”的说法 。
这个传说已流传了千百年 。如今清凉寺虽已破落 , 但那块清凉石还在 。石长五米,宽二米半 , 厚两米,围十五米,石面青色,有云纹,人坐其上 , 顿生凉意 。
- 上海车票 上海虹桥火车站车票卖空了?
- 二中鸡脚 普洱美食之二中鸡脚
- 土耳其安卡拉 土耳其 *** 大楼前的爆炸袭击
- 光绪二十一年 中国近代的耻辱年
- 平江路历史街区 更具苏州传统特色的历史街区
- 井空里 井空里大峡谷游记
- 宁夏市 宁夏必去的6大点
- 辛寨子 辛寨子与前革村的故事
- 甜酱油 5种酱油的用法你能分清吗?
- 抚顺高尔山 抚顺的十大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