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古城 密县古城暨县衙

密县古城位于河南省会郑州西南43公里处 , 四周冈阜逶迤、山亘如堂 , 古称中州之奥区,是历代帝王入主中原、兵家必争之地 。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经沧桑1400年,一直是方圆百里密县境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 。1974年因密县老城地下储煤丰富 , 新密矿务局准备开采,经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县城搬迁,最后将新县城地点定在老城北方四公里青屏山韩庄村一带 。7月10日,密县新县城筹建处成立 。1979年9月,青屏山下的新城,经数年建设已初具规模,县委、县革委及县直部分单位迁入新县城办公 。1987年3月11日,国务院决定撤销郑州市新密区,1994年4月5日经国家民政部报国务院批准,撤销密县,设立新密市(县级),委托郑州市代管 。密县老县城现属新密市城关镇,位于城关镇的密县老县城由东街村和西街村构成 。古城中有许多文化古迹,如密县县衙、城隍庙、关帝庙、法海寺等 , 除了密县县衙正在整修以外,其他庙宇都显破败 。古城中还存有许多明清民居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但现在大多已经是人去屋空,只留下断壁残垣,显得破败荒凉 。
密县县衙,位于新密古城 , 始建于隋大业12年,即公元616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至今近1398年,占地42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保存历史最久、规模较大的县级衙署 。尤其是县衙的莲池、舆图、卷棚、大仙楼、暗道等具有鲜明特点 。县衙监狱连续使用到2003年,堪称中国之最 。县衙历代屡有增修重修,后毁于元代战火 。明洪武三年,知县冯万金在旧址重建,自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形成五进院落 。中轴线上建有钟鼓楼、照壁、大门、莲池、仪门、戒石坊、月台、卷棚、大堂、二堂、三堂、大仙楼、后花园、东西花厅,基本保持了古时官署衙门的原有格局刑制 。整座建筑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结构严谨,集中体现了古时官衙庄重、肃穆的威严气势 。新密古县衙自隋代至民国末年,共有194位县官在此任职,38名清官一心为民的事迹记录,155名庸官及一名贪官也都列表在大堂上 。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新密城隍庙位于新密古城西大街北侧,东与县衙、西与法海寺相邻,坐北朝南,创建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清圣祖康熙、高宗乾隆时重建,主要建筑由南向北按中轴线对称分布 。但春秋更迭,琉璃影壁、石坊及山门,在十年浩劫中被毁,现在只剩下明清建筑93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戏楼、钟楼、鼓楼三楼合一,戏楼居中 , 钟楼居左,鼓楼居右,面宽5间 , 进深2间,3米高的台基内有砖拱形门洞5个(俗名午朝门);大殿面阔3间、进深8米,单檐歇山式 , 前、后檐下各置斗拱10朵,绿色琉璃瓦覆顶;东西廊房30间,现置明王及十大恶浮雕、地藏王及十大阎君塑像;各类碑刻35通,但多数镶嵌在墙壁上 。2008年6月被省 *** 公布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
密县法海寺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寺名为宋真宗所赐 。法代表佛教的经藏,是经藏的海洋,海乃无穷之意 。这里取名法海,取意法海慈航,诞先登岸,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的佛典 。县志如是记载道:法海寺,在县治西 。宋咸平四年(1001年)建成,明末被毁 。清顺治五年(1648年),知县李芝兰重修 。乾隆十七年(1752年)知县秦?与嘉庆元年(1796年)邑人分别续修 。殿前有石塔,凡七级,石杂青白,古松掩盖,为一邑之胜观 。嘉庆十四年(1809年),知县杨泰起于塔后建字藏一座 。殿前的石塔,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中,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当时,因为要“破四旧” , 郑州的红卫兵来到新密,与当地的学生会合后 , 先把城隍庙琉璃影壁砸了,最后来到法海寺,在塔的四个角挖了四个坑,算破了“四旧” 。是年7月,当时城关镇个别领导主张扒掉石塔 , 仅半天工夫,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塔成了一堆乱石 。由于损坏严重,而且缺失了石塔等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物,现在的法海寺仅是郑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新密古城 密县古城暨县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