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的媛媛仍然躺在医院的ICU病房里,因为怀疑她偷钱,多次劝说无效,姑姑采取了极端的方式“教育”媛媛:
姑姑割了媛媛的喉咙,用刀齐刷刷的砍断了媛媛两根手指 。
随后,悲悔不已的姑姑,在自己的脖子和手腕上各割了一刀,并从离地8米多高的三楼跳了下来 。
所幸,姑侄二人被刚回到家的姑丈(姑姑的丈夫)送到医院抢救,姑姑恢复情况较好提前出院,而媛媛仍在医院的ICU病房接受治疗 。
文章插图
成绩优异的孩子,迷上了偷钱
因为家庭拮据无力抚养两个孩子,媛媛5岁的时候,就被父亲过继给了结婚多年仍未能有所出的姑姑 。
姑姑一家都视媛媛如己出,一家老小都非常疼爱媛媛 。邻居们也证实了这一点:“人家跟亲生的一样肯定好得不得了 。”
就在事发前两天,媛媛还特意打电话跟在外打工的父亲报喜,自己考了90分 。可两天后,悲剧发生了 。
文章插图
老实巴交的姑丈说,媛媛一直有个不好的习惯:好吃 。她经常会偷爷爷奶奶(姑丈的父母)的钱,有时也会偷拿二爸的(媛媛的二叔,地方称呼为二爸) 。
以往姑姑都是采取说服教育,告诉婷婷做人要光明正大,不能那人家东西 。但是说完之后媛媛都是无动于衷 。
在事发前两两天,姑姑因为家庭矛盾心理一直压抑着,当天去接媛媛的时候,发现媛媛有钱买东西吃 。
回家后,姑姑询问媛媛钱的来源,媛媛根本说不清出处,姑姑认为媛媛肯定又偷钱了,失控的姑姑用了极端的方式“教育”媛媛 。
(关于姑姑为何会采用如此极端的方式,可以查看上一篇文章:家,为何会伤人?)
孩子为何迷上偷钱?
文章插图
媛媛无法接受采访,她为何会偷钱的原因,不敢妄自猜测 。但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会偷钱的原因,表面上看起来就如媛媛一般,为了吃的、玩的 。
但往往父母对其进行说教,或者打骂时孩子允诺不再犯,但隔不久又再次犯毛病 。
心理学家鲁道夫在他的著作《挑战:孩子》中写到:“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否则我们几乎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 。”
通常,孩子“迷恋”偷盗的行为,会有以下4个行为动机:
- 寻求过度关注
父母认为要在孩子年幼的时候给孩子足够好的物质条件 。
所以把绝大部分精力放置到工作上,而对于孩子的心理需求(陪伴和关注)却看得十分轻,认为以后有钱了就能弥补孩子 。
孩子是社会的产物,他最强烈的心理动机就是希望有归属感,这是他的基本需求 。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说,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
文章插图
在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以及社交需求被满足之后,寻求尊重需求就是人的目标 。在尊重需求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通过他人的尊重以及对他人的尊重,体验到自己活着的意义 。
当一个孩子在正向的行为中得不到他需要的关注,那么他就很可能走向负向的行为中 。
在负向的行为中,孩子可以得到父母的重视,即便是被教训、被惩罚,也好过父母对自己不管不顾 。
- 证明自己独立
对于孩子来说,模仿成人的行为就仿佛在证明自己已经长大,能够如父母般独立 。
沉迷偷盗的孩子,其实是希望如父母一般,能有自由自配金钱的权力,这在他们看来就是一个“已经长大”的标志 。
还有些孩子会模仿家长亲吻甚至一些亲密的动作,除了好奇,同样也有证明自己和父母无异的心理 。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