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在我们的汉语体系中,翻译外国国家名称时,多采用音译的办法 。
例如,‘France’译为‘法兰西’,‘Italy’译为‘意大利’ 。
有些国家译名乍一听不像音译的,实则也是音译 。
只是由于历史渊源的关系,他们现行的英文名变了,而我们音译的是过去的英文名 。
比如对希腊的翻译,原本希腊的英文名是‘Hella’,我们音译为‘希腊’ 。
而现在希腊的英文名改为‘Greece’,‘希腊’这个音译名就让人乍一听不知来历了 。
再如德国的翻译,我们音译的是德文‘Deutschen’,而国际上通用的英文名是‘Germany’ 。
然而,美国的英文是‘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我们通译为‘美利坚合众国’,将‘America’翻译为了‘美’ 。
这样的翻译既不是音译,也不是意译 。
称其为美国难道是因为“美”吗?其中有何奇妙的渊源呢?
文章插图
中美两国的交往,最早要追溯到1784年 。
当时,是清朝乾隆四十九年;而美国刚刚结束了独立战争,成为独立的国家 。
两国商人开始有贸易往来 。
中国商人和漂洋过海而来的美国商人做生意,总要对对方有所称谓 。
他们对美国这个国家了解甚少,对这个国家的印象,只有色彩鲜明的星条旗 。
文章插图
由此,他们将美国称为‘花旗国’ 。
“花旗”的名号现在依旧让人耳熟能详,要归功于花旗银行 。
花旗银行的英文名是‘Citibank’,直译过来应该是‘城市银行’ 。
之所以被称为‘花旗银行’,亦是该银行在清末进入中国之时,百姓将美国的红条蓝底白星旗称为花旗的缘故 。
文章插图
到了19世纪,大批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 。
他们大多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为了便于传教,主动学习起中文 。
荷兰传道会在编纂《东西洋每月统纪传》(1833~1838)时,有设简介美国政治制度的专栏 。
其中,他们将‘United States of America’译为‘亚美利加兼合国’ 。
这是对美国英文名最早的全译 。
鸦片战争发生后,国人不再完全靠传教士介绍西方文化,而是主动“开眼看世界”,了解西方的制度、文化 。
在国人眼中,美国同侵略中国的英、法国并无二致,都属于西方列强 。
审视美国的文化,无疑是有必要的 。
一时间,在志在“师夷长技”的知识分子的努力下,大批西方作品的译作涌现出来 。
文章插图
而译作限于译者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新出现多种对美国的译法 。
林则徐组织翻译西方国家制度、文化、地理方面的资料时,出现了这期一最典型的译法 。
在林则徐的组织下,梁进德等根据英国人慕瑞1936年编著的《地理大全》,翻译出《四洲志》 。
在《四洲志》中,编者将美国音译为‘弥利坚国’和‘育奈士迭国’ 。
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徐继畲在1848年撰写了《瀛寰志略》 。
其中,他又将美国名称译为‘米利坚合众国’ 。
文章插图
林则徐
译名‘美利坚’的成形,则是在清末民初之时 。
当时,革命潮流席卷全国,盛极一时 。
不少爱国知识分子认为,有必要借鉴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 。
不少介绍美国独立革命的作品,包括《美国独立史》、《美国独立战争史》被翻译出来 。
文章插图
“要学那,美利坚,离英独立!”
这是风靡全国的革命口号之一 。
国人对美国的称谓,随着政治宣传的扩大,逐渐趋于简洁 。
而旧时涌现的不统一的小众译法在辛亥革命后,伴随着清政府覆灭被弃用 。
此后,‘美利坚合众国’、‘美国’成为了固定译法 。
民国政府在1913年,在美国的外交文件中,起用了‘美利坚合众国’这一新译法 。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译法得以沿用 。
就这样,从此前多达10余种的译法中,‘美国’最终被定为权威用语,沿用到现在 。
- 为什么明星经常染发没事 明星总是染头发不会伤头发吗
- 饺子飘起来就熟了吗 饺子熟了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
- 韩国怎么那么多美女帅哥 为什么韩国女生都很漂亮
- 刘备为什么要背叛曹操 刘备怎么背叛曹操的
- 日本为什么杀大熊猫的原因 日本为什么要杀熊猫
- 东北乔四保镖都有谁 东北乔四爷的保镖叫什么名字-
- 马皇后为什么不怕朱元璋 为什么朱元璋那么怕马皇后
- 永乐大典为什么不发行 现在的永乐大典是真的吗
- 白掌的花为什么变绿了还能变白吗 白掌花变绿是怎么回事-
- 腿姐为什么叫腿姐 跳舞红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