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锅饭什么意思 大锅饭的由来

“大锅饭”应该是互联网上使用频率比较高的一个词,而且也是争议性很大的一个问题,但争议的不是它的本身 。
而是它的比喻意义——平均主义,而这个比喻意义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制度,所以,也就有了争议 。

大锅饭什么意思 大锅饭的由来

文章插图
那么,为什么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制度被比喻为“大锅饭”呢?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制度是否存在“平均主义”呢?未来我们还会不会再吃“大锅饭”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大锅饭”的历史和未来 。
一、“大锅饭”的本义【大锅饭什么意思 大锅饭的由来】最早的“大锅饭”要追溯到三百多年前明朝时期的广东庆云寺 。庆云寺七星岩上建有一口特别大的铁锅,一锅饭可以供数百个僧人食用 。
但这口大铁锅并非用来给僧人煮饭,而是用来向来此朝拜者化缘 。凡来寺里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都要往大铁锅里投钱,对拜佛者来说是为了孝敬菩萨,但实际意义是维持寺内僧人的生计 。
尽管这口大铁锅从来没有煮过饭,但是它的确是寺内僧人的“大饭锅”,装的也的确是“大锅饭” 。这应该是“大锅饭”最早的来历 。
然而,真正引起人们争议的“大锅饭”应该是1958年的农村人民公社和“大跃进”时期的“公共食堂饭” 。
1957年以前的合作社时期,农村粮食还是分到各家各户,但人民公社成立后,实行计划经济,土地全部收归集体 。
大家在一个大集体干活,农民也像企业工厂一样统一出工,统一收工,为了大干社会主义节省吃饭时间,还要求统一吃饭 。
于是,每个生产队都成立食堂,支起大铁锅,大家在一口锅里吃饭,正好也赶上全民大炼钢铁,所以,各家各户的粮食、锅碗瓢盆等吃饭家伙全部交到大集体食堂 。
这是引起争议的“大锅饭”的来历 。
但是,由于忽视了农业生产劳动与企业工厂生产差别很大,也由于没有考虑到粮食的有限供给,更由于没有考虑到全民大炼钢铁导致农业生产“丰而不收”的结果 。
公共食堂成立后不久,很多生产队粮食就供应不上,由开始的放开肚皮吃到每天只限制六、七两甚至更少,当三年困难时期刚开始,大多数食堂就解散了 。
二、“大锅饭”的历史演义我们现在把“大锅饭”比喻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而计划经济时代也确实存在着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
尤其是人民公社成立初期 。人民公社成立初期,实行“一大二公”,农业生产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但分配形式是全公社统一分配 。
什么意思呢?就是各生产队的收入全部归公社统一管理,统一分配 。
有的生产队打的粮食多,收入高,有的生产队打的粮食少,收入少,但最后平均分配 。
这样,就挫伤了粮食产量高、收入高的大队和生产队,结果,大家都向低的看齐,反正干好干坏都一样 。
大锅饭什么意思 大锅饭的由来

文章插图
这样的分配方式一直延续到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惊醒了人们,也使高层领导人认识到“一大二公”分配形式的弊病,便立即进行纠正 。
调整国民经济计划,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分配形式,就是分配核算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使国民经很快得到恢复 。
从这一点看,我们党的确是伟大的,最伟大之处就是“实事求是,有错就改,有错必纠,有错能纠” 。
然而,尽管当时进行了纠错和调整,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平均主义”的现象 。
比如,尽管分配形式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了,但具体到一个生产队的分配,也存在着“平均主义” 。
比如,男劳力基本上都是每天10分工,妇女劳力基本上都是每天8分工,但每个男劳力和妇女劳力之间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干的活不一样,技能也不一样,责任心也不一样 。
如果一天都是10分、8分工,肯定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尽管七十年代后有了包工,但还是不能很好的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
农业是这样,工业和其它社会公职人员也是这样 。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我国工业遗址都是国营企业,工人工资虽然有区别,但区别不是很大的 。
一般工人之间差别更小,难以体现个人的技能和责任心优势 。还有其它公职人员、事业人员,差别不是很大,而且一般体现在工龄上,而且工资额长期不变 。
比如,中小学教师,刚毕业的师范生,实习期都是29.5元,实习期满后,都是34.5元,然后基本上很多年不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