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小时候上历史课,最不喜欢的两段历史时期,一个是清朝末年的内忧外患,另一个就是大宋朝的靖康之耻了 。记得每次学习时,在讲台上的老师声音低沉,台下的我们听得也是备受煎熬,唉声叹气 。
以至于长大成人之后,我选择历史方面的书籍时,都会故意躲开这两段时期,总觉得自己的小心脏无法支撑自己回顾那段沉重、屈辱历史 。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强烈推荐了郭建龙著的《汴京之围》,我一看讲的就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历史细节,着实开始抵触起来 。
但是,我又看到了封面上写的两行小字:用丰富史料复原多方立场,以叙事笔法书写盛衰之思 。
文章插图
这一下子又让我对此书有了兴趣 。
学习历史有什么意义呢?
唐太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可是,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读史人就必须要摘下有色眼镜,不先入为主,尽可能的从一个平和与客观的角度去回顾那一段历史 。
这个时候,就需要一本好的历史书的帮忙了 。
【靖康之耻是哪两位皇帝 靖康之耻是什么时期】可什么样的历史书是好书呢?我认为有两点:
一是要诚实的叙述历史,不拘泥于一个视角,多方面还原 。
二是少自我发挥,少慷慨陈词 。
现在,很多畅销的历史著作,很多是走“戏说”路线,为了迎合大众,很多创作者不惜将历史人物“人设化”,“脸谱化” 。甚至杜撰出各种名人轶事,情感绯闻,来吸引读者阅读 。
以至于让很多读者觉得,西楚霸王项羽就是个柔情铁汉,汉高祖刘邦是花心大渣男 。再提到靖康之难的宋徽宗,就马上想到他和李师师的那段缠绵悱恻的感情故事 。
我想,这样戏说甚至是虚构性质的历史书,已经根本不具备让后人“以古为镜”的作用了吧 。
除了要正经的陈述史实以外,这本书的作者最好少去自我发挥,少讲解自己的观点 。
人们阅读时,其实是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位置 。因为人们是跟着创作者的思路去阅读的,很容易就直接将脑袋交给作者,作者说什么,读者就信什么 。
如果作者陈述过多自己的观点,读者会很容易被影响到 。
为了让读者在阅读时进入“无我之境”的状态,作者就先要在陈述史实时,抛弃自我 。
具备这两点的,我认为就是好的历史书 。
文章插图
而这本《汴京之围》恰恰就是这样的书 。
知道靖康之难的朋友,大多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靖康之难这样的悲剧事件到底为何发生?”
是啊,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北宋可以被称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了 。尤其是宋仁宗时期,经济发达,百姓和乐,君臣和谐 。
从1063年,宋仁宗归去之后,到1127年靖康之难,从盛世到亡国,短短64年,一个帝国就轰然灭亡了 。怪不得有网友说,靖康之难与安史之乱,都说明了时局也和小孩子的脸一样,说翻就翻,说变就变!
在《道德经》有这样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意思是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好事下也蕴含着坏事的“种子”,如若处理不当,好事也会引发坏事的结果 。
用这个来形容靖康之难,实在是太恰当了 。
文章插图
可是,在盛世之下的大宋朝,到底有哪些原因致使其以一个如此难堪的方式覆灭亡国呢?
纵观历史,你会发现,每个朝代的灭亡,不是因为钱,就是因为兵 。
北宋也不例外 。
困扰北宋最大的问题是“三冗”问题,即冗官、冗兵、冗费 。
众所周知,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才当上了皇帝 。自古以来,当皇帝是讲究合法继承性的,赵匡胤显然不具备 。
名不正,言不顺的皇帝,要想巩固皇权,往往采取的招数,要么严刑酷法镇压之,谁不服气杀谁!要么就是宽以待人,实行怀柔政策来安抚 。赵匡胤选择了后者 。
他虽然推翻了后周的政权,但却没有赶尽杀绝,反倒是继续让他们当官发财,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以保持政权的稳定 。
也许,从前期上看,这并没有什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财政需要养活的人越来越多,包袱也越老越大 。
- 自我自驱力是什么意思 解析自驱力通俗易懂的意思
- 十族是哪十族 历史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
- 苹果手机一直重启循环怎么回事 苹果手机一直循环重启是怎么回事
- 箜篌是什么乐器 箜篌是什么时期的乐器
- 四大国粹是哪四个 中国三大国粹艺术
- 活佛济公个人资料简介 济公里面的李修缘的真实名字是什么
- 粉丝是什么意思 粉丝的级别划分
- 顺治帝为什么只活了24年 顺治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
- 吏部尚书是几品官 古代各部尚书相当于现在什么官职-
- 尊王攘夷是谁提出来的 春秋初期“尊王攘夷”的代表人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