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绡是什么意思 卖炭翁红绡还是红纱( 二 )


按照《通典》记载:开元三年之后,长安和洛阳的米价都只是一斗米20文,也就是一石米200文 。
按照《唐会要》记载:“天下定脏估绢,每匹记五百五十为限 。”换算下来,一匹绢可以购买两石半的米 。差不多就是可以换米150斤 。
安史之乱发生之后,物价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代宗年间,叛乱已被剿灭,但是一斗米的价格仍然高到一千文,一匹绢也只能买米四斗 。
四、《卖炭翁》所处的年代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绢帛在唐朝虽然一直都是法定货币,但是购买力却在不同时期存在着天壤之别,既有“匹绢值万钱”的辉煌时刻,也有一匹绢只能买一斗米的至暗时刻 。
那么要想弄明白“黄衣使者白衫儿”给钱的钱到底够不够,咱们就要先弄明白这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
《卖炭翁》诗中并未著名当时是什么年代,但是题下作者自注云:“苦宫市也 。”
所谓宫市:“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名为“宫市” 。
德宗贞元末年至唐宪宗元和初年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这个时间点也恰是白居易写《新乐府》的年代 。
所以,我们据此可以判定,卖炭翁就是发生在贞元末年至元和初年 。
五、半匹红绡一丈绫到底够不够买一车炭【红绡是什么意思 卖炭翁红绡还是红纱】我们统一选取贞元末年的物价作为比较依据 。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的目的是啥?诗中也有描写,是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 。那么我们就看看贞元十九年的时候,一车炭能换回多少粮食 。
当时的炭价大约是一斤1.5文,那么“一车炭,千余斤”,保守计算能够卖1500文铜钱 。
贞元末年的米价介于50-70文一斗,也就是一车炭起码可以换2石2斗米,大约是150斤米 。
而当时的绢价呢?一匹绢可以换800文钱 。两个太监一共给了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也就是0.6匹绢,折算下来连500文钱都不到 。也就勉强够买1石米,也就是65斤左右 。
综上所述,两个“黄衣使者白衫儿”的做法谈不上是抢,毕竟是付了钱的;但是这价格却等于是打了个三折,跟抢也没啥区别了 。
更令人痛心的是,诗中那句“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就说明卖炭翁心里清楚,即便是按照正常市价卖掉这车炭,得来的钱可能也不够买“身上衣裳口中食”,更何况被两个太监用三折的价格买走呢?很有可能,这其中的亏空就让他们度过不了这个冬天!
哎!冬天来的时候,正是“两鬓苍苍十指黑”的百姓最难捱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