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出自于哪里 我不杀伯仁 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么

这是一个由于双方信息沟通不畅造成的真实历史悲剧 。
这个成语中的“我”是东晋中兴名臣王导,“伯仁”是当时的吏部尚书周顗,他们本是私交很好的一对好友,却因为王导的沉默,直接导致了伯仁的被杀,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这还得从东晋的建立开始说起,晋元帝司马睿能登基,琅琊王氏出了很大的力,当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出自于哪里 我不杀伯仁 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么

文章插图
其中王敦和王导是一对堂兄弟,东晋建立后,王敦在外掌兵,王导在内主持朝政 。
随着王氏家族的势力越来越大,晋元帝也开始忌惮起来,这首当其冲的怀疑对象就是手握兵权的王敦 。他开始想办法削弱王敦的势力 。没想到,王敦却抢先一步,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叛乱 。
堂兄的这一举动,可把还在朝中为官的王导吓坏了 。谋逆,可是诛九族的大罪 。为了向皇帝表明自己的忠心,也为了保住一家老小的性命,王导一大早就跪在皇帝的宫门口,向皇帝求情 。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出自于哪里 我不杀伯仁 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么

文章插图
晋元帝正在气头上,当然不肯见他 。王导心急如焚,恰在此时,他看见好友周顗要入宫面圣 。王导像抓住救命稻草般,拉住周顗的衣袖说:“求你一定要帮我向陛下求情,我绝无造反之意啊 。”
周顗只是拂了拂衣袖,什么也没说就进宫了 。
王导心里没底,也不敢起来,就这样一直跪到日落三竿 。而周顗这边呢,见了晋元帝之后,为王导说尽了好话,还以身家性命做担保,晋元帝也明白王导绝没有王敦那样的野心 。
达成共识的两人,就开始商量退敌的计策,正好赶到饭点儿,晋元帝就邀请周顗共同进餐 。
谁知晋元帝和周顗二人都爱喝酒,一直喝到酩酊大醉,周顗才从宫里出来 。这时的王导还在宫门口跪着呢 。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出自于哪里 我不杀伯仁 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么】他看到周顗赶紧问:“你帮我求情了没有?”醉醺醺的周顗,嘴里念念叨叨说:“看我京城讨贼,斗大的印挂在身上……”
王导一听,心想:完了,这是要准备除掉我呀 。
战战兢兢的王导回到家中,没有接到处罚的旨意,反而收到了堂兄攻入首都建康的消息 。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典故出自于哪里 我不杀伯仁 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么

文章插图
王敦控制政权后,就开始扫除异己 。当排查到周顗时,王敦就咨询王导的意见,王导因为之前的事,认为周顗作为好友,却故意不帮自己 。这次也没有吭声 。
王敦把这沉默理解为了“非我族类”,就下令把他杀掉了 。
没过多久,王导入宫整理文件,竟意外发现了周顗为自己求情的奏折,看到此,王导痛哭流涕,就说了这个千古流传的名句: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
这里有对好友的深深怀念,更有对自己的无限悔恨 。
如果当时周顗能够说明自己的立场,如果王导能够坚信周顗的为人,那这场悲剧就完全可以避免 。
由此我们得出的教训是: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中,沟通清楚、表达到位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