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头杜甫翻译和赏析( 二 )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分,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 。这里用“忆昔”二字一转,引出了一节极繁华热闹的文字 。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先总写一笔 。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 。公元732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抵曲江芙蓉苑 。
玄宗和后妃公主经常通过夹城去曲江游赏 。“苑中万物生颜色”一句,写出御驾游苑的豪华奢侈,明珠宝器映照得花木生辉 。然后是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 。
“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 。分为两层 。第一层(“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直承第二部分,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 。
“明眸皓齿”照应“一笑正坠双飞翼”的“笑”字,把杨贵妃“笑”时的情态补足,生动而自然 。“今何在”三字照应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把“为谁”二字说得更具体,感情极为沉痛 。
“血污游魂”点出了杨贵妃遭变横死 。长安失陷,身为游魂亦“归不得”,他们自作自受,结局十分凄惨 。杨贵妃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唐玄宗却经由剑阁深入山路崎岖的蜀道,死生异路,彼此音容渺茫 。
昔日芙蓉苑里仰射比翼鸟,后来马嵬坡前生死两离分,诗人运用这鲜明而又巧妙的对照,指出了他们逸乐无度与大祸临头的因果关系,写得惊心动魄 。
第二层(“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总括全篇,写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 。前两句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胸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 。
这是以无情反衬有情,而更见情深 。最后两句,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他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 。“黄昏胡骑尘满城”一句,把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使开头的“吞声哭”、“潜行”有了着落 。
黄昏来临,为防备人民的反抗,叛军纷纷出动,以致尘土飞扬,笼罩了整个长安城 。本来就忧愤交迫的诗人,这时就更加心如火焚,他想回到长安城南的住处,却反而走向了城北 。心烦意乱竟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充分而形象地揭示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 。
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的感情是深沉的,也是复杂的 。当他表达出真诚的爱国激情的时候,也流露出对蒙难君王的伤悼之情 。这是李唐盛世的挽歌,也是国势衰微的悲歌 。全篇表现的,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哀巨恸 。
“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 。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忆昔日此地的繁华,而今却萧条零落,还是哀 。
进而追忆贵妃生前游幸曲江的盛事,以昔日之乐,反衬今日之哀;再转入叙述贵妃升天,玄宗逃蜀,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哀之极矣 。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 。“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邈 。
诗的结构,从时间上说,是从眼前翻到回忆,又从回忆回到现实 。从感情上说,首先写哀,触类伤情,无事不哀;哀极而乐,回忆唐玄宗、杨贵妃极度逸乐的腐朽生活;又乐极生悲,把亡国的哀恸推向高潮 。
这不仅写出“乐”与“哀”的因果关系,也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以乐衬哀,今昔对照,更好地突出诗人难以抑止的哀愁,造成结构上的波折跌宕,纡曲有致 。文笔则发敛抑扬,极开阖变化之妙 。
《哀江头》的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