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朱祁镇为什么不得不杀于谦

在朱祁镇夺门之变复位之后,于谦第一时间被下狱,几天后就被处死 。朱祁镇以谋逆罪杀掉于谦,当时舆论哗然,谁也不相信于谦会谋逆,这成了朱祁镇除土木堡之变之后另一个终身污点 。于谦有功,朱祁镇心里清楚,但是即使如此,朱祁镇也不得不杀掉于谦 。理由是为了皇位的正统性 。
本来朱祁镇也不想杀于谦,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建议朱祁镇杀掉于谦时,朱祁镇只说了一句:“谦实有功 。”但是徐有贞接着说的一句话,就让朱祁镇起了杀心,这句话就是:“不杀于谦,此举无名” 。翻译成白话就是:如果不杀掉于谦,我们夺门之变就没有正当的名义 。
所谓“无名”,意思就是说,朱祁镇这次的复位没有法理和道德上的正当性 。正中朱祁镇的痛点,所以朱祁镇必须杀于谦 。
朱祁镇复位后,为何要除掉于谦?于谦到底做错了什么?朱祁镇复位后,为何要除掉于谦?于谦到底做错了什么?朱祁镇恨不恨于谦恨 。毕竟是这个人主持朱祁钰的登基、夺取了自己的帝位 。但,别忘了,也是这个人主持了京师保卫战,保住了大明帝国 。试想,如果于谦没有拥立朱祁钰,人心涣散,打不赢京师保卫战,大明就此亡国,或者南迁只保留半壁江山,那朱祁镇即使回来,又到哪里去当皇帝去给谁当皇帝

朱祁镇只是年少轻狂,并不是弱智,于谦的功过他很清楚 。如果仅仅是为了算后账,他不可能杀死于谦 。

但是,朱祁镇的复位,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为了让这个笑话看上去不那么可笑,朱祁镇得做一点什么,找一个替罪羊 。
朱祁镇复位,是利用朱祁钰的重病 。病得有多重呢已经在反复开会,讨论继承人的问题了,也就是说,大臣和朱祁钰本人,都很清楚,他已经命不久矣 。
朱祁钰快死了,这还不要紧,要紧的是他没有儿子 。本来有一个儿子,还立过太子,但是已经死了 。

不管是按照宗法,还是按照血缘,朱祁钰都应该传位给自己的亲侄子,也就是朱见深 。而这位朱见深,正是朱祁镇的亲儿子 。
换言之,朱祁钰死后,十之八九,皇位会回到朱祁镇父子手中:这时候的朱见深只是个二十来岁的孩子,朱祁镇也不过四十岁,他们父子之间应该没有争权夺利的矛盾 。

这是最正常的结果,却是朱祁钰不愿见到的结果 。这也好理解:我辛辛苦苦八年,稳定了自己的地位,到头来却要把皇权交给它原来的主人,我这不是白干了吗
于是朱祁钰有个设想,从外地的藩王中,找一个进京来继承帝位 。这个想法很理想,可操作性却不强:放着曾经当过皇帝的朱祁镇、当过太子的朱见深、拥立过朱祁钰的太后,你想让一个外来的、没有根基、缺乏了解的藩王继位,谈何容易京中权力集团,那些既得利益者,谁会答应
外藩继位,只是朱祁钰病重之时的无聊暇想,实在缺乏可行性 。既然外藩不可行,皇权终究会回到朱祁镇父子手中——你还搞个“夺门之变”干什么

“夺门之变”不是朱祁镇策划的,他也没必要策划“夺门之变”的最大受益者也不是朱祁镇,对于一个囚徒而言,儿子继位、自己恢复自由已经很满足了,没必要非得从年轻的儿子手里夺权 。
策划这个事件的是一帮投机分子,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 。他们在朱祁钰一朝,不是特别当权,自以为“怀才不遇”,于是策划了“夺门之变”,一旦成功,朱祁镇重登帝位,而他们就有“拥立之功” 。

但是,一旦失败呢在“夺门之变”的过程中,这个刚刚逃出牢狱的囚犯,一旦有个闪失,就会导致身败名裂、死无全尸 。
明代夺门之变那晚,于谦在干什么?为何不阻止这场政变?夺门之变前一晚,于谦正与几个大臣商议重立朱见深为太子一事,当时群臣达成了一致意见,准备第二天一起去觐见朱祁钰 。哪知道,当天夜里,夺门之变就发生了,当时于谦其实有察觉,那他为什么不阻止,因为,于谦心怀天下,心系社稷,皇家之事,关系天下,于谦其实是默认事态发展,也选择了牺牲自己 。
一、南宫之变
明朝的夺门之变是明朝明英宗和明代宗年间一件影响朝堂重大局势的事情,在这场政变中,已经失势的明英宗朱祁镇重新夺回了权力,而明代宗最后去世,于谦作为当时的兵部尚书,拥有巨大的权力,并且也是明代宗朱祁钰最信任的臣子,如果他出面干预此事的话,能够阻止明英宗朱祁镇夺位 。
夺门之变这一晚,徐有贞等人到南宫请朱祁镇复位,趁着黑夜,几十个人来到南宫,朱祁镇非常的害怕,以为是弟弟派人来杀自己的,而几十人突然下跪,称朱祁镇为皇帝 。朱祁镇这才将信将疑的问道,是否让自己复位 。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对于这些人说,这件事还需要从长计议,如果失败了大家都活不了 。在大家的拥护下,朱祁镇复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