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的两大石窟艺术有什么

【南北朝时期的两大石窟艺术有什么】1、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2、云岗石窟,云冈石窟的开凿从文成帝和平初起,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止,前后60多年 。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 。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
石窟艺术是一种什么艺术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有什么特点这个时期,北方各地无名工匠创作的石窟寺艺术,是雕塑和绘画的综合,是这一时期最高的艺术成果 。
石窟寺艺术,是随着佛教东传而在北方各地由西向东陆续发展起来的 。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的佛教艺术,主要有几个特点:
1、神性与人性的融合:造像介于人神之间
2、环境与心境的结合:选择在远离闹市的山清水秀之处,环境本身就给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3、佛门等级与造像布局:形象的处理上却采取不平等的形式
4、装彩与眼神:石窟造像最初都是装彩的,雕像的目光都比较固定
5、象征性与艺术处理:佛教形象与生活原形明显有别
石窟艺术包括什么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 。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
我国现存的主要石窟群均为魏唐之间或宋前期作品,其中以石刻负盛名的是大同云冈、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和重庆大足四大石窟 。
石窟艺术与佛教是十分密切的 。石窟艺术是为当时信佛的人们服务的 。因信仰佛教的各阶级、各阶层人物不同,他们所属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样,因而在造像与壁画的题材上,也要根据自己那一宗派的经典造像 。所以石窟艺术的发展,因时间、地点的不同,发展情况也不一样 。如新疆石窟,除唐代或以后汉人所开的窟画出一些大乘经变以外,其余早期开凿的各窟,全看不到反映大乘经中的故事造像 。这些石窟群中,遗存到今天的雕像,主要是释迦和菩萨等单独的形象,其次则多是佛本生、佛本行(即如何苦行、忍辱、寻求解脱)等故事画像 。这些画像多数是根据《声闻藏》各经创造出的,与外国商人竺婆勒子竺法度学小乘教唯礼释迦的记载相同,与法显、玄奘等人所记天山南簏各国信仰小乘教的记录也完全吻合 。
玉门关以东,在玄学的“贵无派”、“玄冥”、“独化”学说的影响下,玄学化的大乘“般若”学,也发展了起来 。反映到石窟艺术上,早期的多是根据《法华经》、《维摩诘经》、《弥勒下生经》、《佛说阿弥陀经》进行创造的 。这些经,一种是不承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其最高境界是“空” 。一切以精神本体为最真实,因此在他们看来,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争胜负,就没有必要 。一种是在现实社会中,既然没有办法,也得不到什么,那么在这个社会中去争什么也就没有必要了 。在此类教义的指导下创造出了《法华经》中《宝塔品》的“释迦”、“多宝”佛说法像,《维摩诘经》中《问疾品》的“维摩”、“文殊”论道像,西方极乐世界中的“阿弥陀佛”像,以及两大菩萨——“观世音”、“大势至”像,等等 。
隋唐时期的佛教,继承了南北朝后期所发展起来的寺院经济 。为了保护寺院的财产,他们建立了与地主阶级同样的封建宗法制和世代相传的僧侣世袭制,于是就形成了宗派 。这些宗派,在南北朝大乘学的影响下,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规范制度和传法世袭 。反映到石窟艺术上,是创造了更多的大乘经变,而这些经变出现的早晚,则体现了唐代各宗派形成的先后 。
根据对石窟的调查,我认为释、道、儒三教的结合,约在北宋 。这种情况也反映到石窟艺术上来了 。四川大足石门山,除佛教造像外,还创造了释、道、儒联合造像和单独的道教造像 。密宗在四川地区的继续宣传促进了造像艺术的发展,这一事实,文献中虽很少见,但却充分地反映在大足龙岗山与宝顶的造像中,这又给佛教史提供了新资料 。由于元代中原地区流行着喇嘛教,因而杭州西湖沿岸也开凿了很多喇嘛教的造像 。
石窟艺术是佛教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所创造的像、菩萨、罗汉、护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种故事形象,都是通过具体人的生活形象而创造出来的 。因而它不能割断与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联系,它不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但它却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 。这应该是石窟艺术的一个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