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喜欢或讨厌鲁迅( 二 )


学习和发扬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鲁迅骨头最硬,斗争最坚决 。他主张韧的战斗 。“韧”就是百折不挠,就是锲而不舍 。鲁迅清醒地看到,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失败和牺牲是难以避免的 。但是,为了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的革命目标,“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 。鲁迅历来不赞成对革命事业抱浪漫主义的幻想,多次批评那些认为革命“一个斤头便告成功”的人,指出:“倘若一切都四平八稳,势如破竹,便无所谓革命,无所谓战斗”,“革命有血,有污秽,但有婴孩” 。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他一方面与敌人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一方面痛斥出卖革命的叛徒,揭露附着于狮子身上的害虫枣钻入革命营垒的投机分子,以及在革命受到挫折时竞相忏悔颓唐的“翻着筋斗的革命家” 。在革命高涨的时候,他又告诫人们不要头脑发热,要“首先守住营垒” 。鲁迅岩石般的革命坚定性和韧的战斗精神,来自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来自与人民群众和先进社会力量的血肉联系 。从鲁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智大勇,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应该具有的高风亮节,什么人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
学习和发扬鲁迅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
鲁迅不仅具有坚定的立场,而且具有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者,而且是致力于创新的改革家 。他用犀利的笔,鞭笞过损害和背弃祖国利益的洋奴买办,同时又坚决反对国粹主义和故步自封;他和全盘西化的倾向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又大力主张广泛吸取世界各国的一切长处,赞赏“汉唐气魄”,提倡“拿来主义” 。在他的全部文化遗产中,翻译作品约占三分之一 。他始终不倦地介绍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并且特别注意反映弱小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压迫的斗争的作品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博采古今中外之所长,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根据表现新的生活的需要,创造出许多富有新意、富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 。这种精神不但适用于文艺创作,推而广之,也适用于其他领域 。今天,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我们要不断扩大同外国的经济技术交往和文化交流,加强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也必须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国外一切有益的养料 。在这方面,鲁迅的遗产中有许多东西是能够给我们以深刻启示的 。
喜欢鲁迅先生的理由 我很惭愧,自初中、高中从课本里读过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作品之后,再也没有读过他的什么书,他的作品给我的印象不如他这个人或者社会给予他这个人的高大正直光明爱国的形象给予我的印象那么深刻,正如有的人没有读过毛主席的作品,没有和他一起带兵打仗共事,没有经历他那个时代,没有亲眼见过他一面,但不影响他敬重他们热爱他们一样 。
我喜欢鲁迅先生及他的作品,是因为:
他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基础,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
他古今兼融、中西贯通,通过接触西方文化,冷峻而客观地认识到了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的 。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
他去国怀乡,忧国忧民,独立特行,在事业上完成了由一名学者到一名医生到一名作家的成功转变,在思想上完成了由一名讨生计到救人性命到救人思想、精神和灵魂的转变 。他深刻地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可怕 。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与劣等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即今天人们所说的“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 。
他关注底层人民和底层人民的生活、处境和命运,塑造了“少年润土”、“中年润土”、“祥林嫂”“孔乙己”等一系列底层人民的形象 。感受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 。人们是用“势利眼”看待人和事物,即所谓的穷富有别、世态炎凉,给予权势者和伪君子深恶痛绝的态度,甚至喊出了“痛打落水狗”的革命口号!
他拿着那把手术刀,采取割毒疗疮的手法,直指国民的劣根性、革命的虚伪性、看客的麻木性 。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战具比我们精利的欧美人,战具未必比我们精利的匈奴蒙古满洲人,都如入无人之境 。“土崩瓦解”这四个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