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受大走为孝什么意思( 四 )


印度及其他亚洲地区也有类似的伦理概念 , 另外孝顺还可以推广为一般对年长的人的尊敬和顺从 , 比如媳妇对公婆的孝顺 , 对长辈亲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的孝顺等 。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 ,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 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 , 事之以礼;死 , 葬之以礼 , 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 ,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 皆能有养;不敬 , 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 , 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 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为政篇四章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 , 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 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 , 事之以礼;死 , 葬之以礼 , 祭之以礼(孟懿子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不要违背 。之后 , 樊迟为孔子驾车时 , 孔子告诉他这件事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 。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 , 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 , 又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
此章的“无违”由孔子自己后面的说明看来 , 应是不违背礼的意思 。
至于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 , 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 。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 , 此时子女就不应以不违背父亲为孝 , 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 。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忧愁烦恼) 。
这个故事的意思是:1使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 , 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担心子女的疾病 , 故子女须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应只担心父母的疾病 , 其它则不宜过分担心 , 否则反而会使父母不安 。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为疾病并非人力所能控制 , 其它各方面则人的主控力较强 , 所以作子女的必须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现良好 , 使父母不会因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 , 为子女担心操烦 。
由此观之 , 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许可以理解为:子女须尽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 , 以期使父母不因为子女多担操烦 。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 ,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 皆能有养;不敬 , 何以别乎(子游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 。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也有人供养照顾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 , 那又如何可以分辨这两者呢)?
此章的“至于犬马 , 皆能有养”有两解:1狗和马也一样有人供养;2狗和马也一样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种解释似乎就不须“有”字了 。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 , 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 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 。孔子说:晚辈长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 。当有事时 , 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 , 由长辈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此章的“色难”亦有两解:1晚辈的神色(详解如上);2长辈之神色:是指能够在父母神色未变之前 , 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
“孝”字在论语中 , 一共见于14章 。其中为孔子所言 , 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 , 共有6(5+1 , 一章重出)章 , 即
学而篇 , 子曰:父在 , 观其志;父没 , 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 可谓孝矣 。(“父在观其志”的这个“志” , 古人的文字“志”为“意志”之意 , 它包括了思想、态度 。我们都曾经作过儿子 , 都有这样的经验:当父亲、师长的面前 , 听到教训吩咐 , 口口声声称“是” , 但背过身来 , 却对着同学、朋友 , 做一个鬼脸 , 表示不听 。所以“父在观其志”这话 , 是说当父母在面前的时候 , 要言行一致 。就是父母不在面前 , 背着父母的时候 , 乃至于父母死了 , 都要言行一致 , 诚诚恳恳 , 非常老实 , 说不接受就是不接受;如果作好人 , 就要作到底 , 父母死了 , 于三年之内 , 无改于父之道 , 说得到做得到 , 经过三年这么久的时间 , 感情没有淡薄 , 言行一致 , 一贯作法 , 这就是孝子 。)这6(5)章皆属“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