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渤海湾的储量这么高

渤海湾的储量这么高的原因是在远古时期,陆地附近的浅海中生活着大量的海洋生物,它们主要是一些浮游动植物,其类脂含量较高,这是产生石油的关键条件之一 。其次,石油的形成还需要盆地,一些浅海有这样的条件 。在这种地质条件下,海洋动植物死亡之后可以不断沉积起来 。而且在海水下方,由于隔绝了大部分的氧气,这有利于有机物的存储 。浅海盆地的构造活动没有陆地上那么活跃,这也有助于有机物的积累 。
渤海海域1渤海海域油气分布特征
营潍断裂带是一个重要的油气聚集带,目前沿该断裂带及相邻地区已发现大量的油田,储量规模亿吨级以上的油田就已经发现7个(图4-5),其中PL19-3油田地质储量高达60×108t(蔡东升等,2001赖万忠,2001米立军,2001) 。
【为何渤海湾的储量这么高】油气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受所处地质构造的油气聚集条件所控制,因此研究油气藏的时空分布规律是寻求油气富集条件的重要途径 。根据目前已经发现的油气藏分析,营潍断裂带油气分布规律具有以下特点:
(1)构造迁移控制主要含油层系
营潍断裂带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中心具有从断裂带两侧向断裂带中部迁移的特点 。断裂构造演化的迁移性,控制了断裂带各沉积盆地油气组合特征 。在纵向上,油气多集中于东营组和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之中,占渤海海域已发现储量的80%左右 。从南北两侧至向渤中凹陷,各凹陷发育的烃源岩层位由老到新,南部潍北、莱北凹陷和北部的下辽河断陷的主力烃源岩为孔店组或沙四段,靠近中部的黄河口、辽东湾凹陷主力烃源岩是沙河街组三段,而中部的渤中凹陷、渤东凹陷除沙三段烃源岩外,沙一段和东营组也是其主力烃源岩 。烃源岩层位的变化导致油气藏形成时期自南北两侧向中部呈有规律的迁移,表现在油气藏分布层位上依次变新、变浅,即潍北凹陷主要油藏分布层位为始新统孔店组,莱北凹陷主要油藏分布层位为孔店组和沙二、三段,辽东湾凹陷除基底潜山油气藏外,古近系的沙三段、二段、一段和东营组均发现油气藏 。中部的黄河口凹陷、渤中凹陷和渤东凹陷则从前古近系潜山,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二段、一段,东营组以及新近系的馆陶组、明化镇组等层位均有油层分布 。
(2)主要油气藏围绕生油凹陷呈环带状分布
油气藏围绕生油凹陷呈环带状分布,断陷盆地的构造低洼部位往往构造沉降幅度较大,水体较深,有利于烃源岩的富集,而盆地周缘地区构造位置较高,水体较浅,常常是各种类型砂体发育部位 。当烃源岩成熟进入大量排烃期后,在古流体势作用下,大量油气从生烃中心向外围扩散运移,形成环带状的油气分布特征,渤中凹陷的油气勘探实践已经证实了这样的分规律 。
图4-5 渤海新近系断裂系统与油气分布图
(3)油气在平面上的分布受区域构造格架所控制
在平面上,油气的分布明显受区域构造格架的控制,尤其是集中于断裂带附近 。以渤海东部地区(辽东湾-渤中-渤南)最为明显,大部分油气藏分布于NNE向的郯庐断裂带中及其周缘(图4-5) 。
2渤海海域主要油藏类型
郯庐断裂带营潍段周缘地区目前已发现的油气藏,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图4-6),但主要以与走滑、伸展作用相关的构造圈闭为主(图4-7,4-8) 。
图4-6 渤海海域主要圈闭类型
(1)背斜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是区内已发现的最主要的一种油气藏类型,包括披覆背斜、滚动背斜和挤压背斜三种型式 。披覆背斜油藏一般为古近系(E3s1—E3d)或新近系披覆于基底残丘之上,这类油藏的油气分布除与构造要素有关外,还与储层厚度和构造幅度大小有关 。明化镇组和东营组砂岩单层厚度一般小于构造幅度而呈层状分布,含油面积较大滚动背斜油藏以歧口凹陷南坡海4-6井为代表,其揭示的是由明化镇组和馆陶组构成的滚动背斜油藏挤压背斜油藏是由挤压作用所形成沙二、三段、东营组、馆陶组和明化镇组的背斜油藏,以PL25-6为代表 。
(2)断块(鼻)油藏
这类油藏是区内较为重要的一种油藏类型,与郯庐断裂带走滑伸展活动引起的断层活动有关 。受郯庐断裂活动的影响,渤海海域在古近系沙二段—东营组及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中产生了大量断层,有利于油气向浅层运移聚集,从而形成大量的断块(鼻)油气藏(图4-6) 。
(3)潜山油气藏
主要由灰岩(Pz1)、火山岩(Mz)和花岗岩(An∈)组成,呈块状、层状和不规则状三种形态(图4-9) 。灰岩潜山油藏受古地貌和地层控制,有块状和层状两种花岗岩潜山油藏受裂缝带的限制而以不规则状为主火山岩潜山油藏则受岩性、裂缝及地貌等因素的控制 。因此,古地貌、地层性质与产状及断裂是形成潜山油气藏的重要地质条件,往往油气藏较复杂,含油不均、面积较小,产能差异也较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