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仅注意这一点是远不够的 , 元代以前的古瓷并无正式官窑年款 。虽然根据文献记载 , 北宋曾有带“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 , 但未见实物 。明清两代虽有款识 , 但晚清所仿字体非常逼真 , 很难识别 , 必须详细比较其字体和位置 , 才不致于发生错误 。如永乐年款以现有实物来说 , 只有四字篆款写、刻或印在园器里部的中心 。而仿品却有四字或六字楷、篆书款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的 。宣德年间的款有所谓“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说法 , 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园器里心和口边 , 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 。诸如此类 , 还是有一定规律的 。大致说来 , 有如下几点:
明代字体多用楷书款 , 但永乐、宣德、弘治年间有少数例外 , 清代顺治 , 康熙二朝亦为楷书盛行期 , 雍正则楷书款多于篆书款 , 乾隆时期篆书款渐多于楷书款 , 嘉庆以后篆书款遂成为主流 , 直到清末才又恢复以楷书款为主的趋势 。
其次是款色有别 。明、清瓷器款识多以青花为主 。明代款的青花颜色若用放大镜观察 , 可见其颜色多是深厚下沉 。而道光以后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涣、浅浅上浮 。宣德款式色样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现黑、蓝、灰等多种颜色 , 这一点虽不美观 , 却是后世很难仿制的特征 。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 , 有红、绿、黑、蓝、紫、金等色 , 并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制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随之有很多增加 , 只有认真加以区别 , 并结合用料和技术的不同 , 才可能大体判断其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 。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 , 很少写成泰水(水) 。
在用字和字体结构方面也有一定规律可循 。例如明代官窑有的题某某年制 , 有的题某某年造 , 而清代官窑却一概都用“制” , 还未发现有用“造”字的 。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写一横而成“德”字 , 后世仿世品往往忽视这一点 。成化官窑款的“成”字最后一点 , 有的点在横线右上方 , 有的点与横线相平等 , 有的点在横线右下方 , 故有所谓“成字一点头肩腰”的说法 。万历的“万”字也有羊字头与艸字头的不同 。
总之 , 观察款识既要注意其笔法、字体 , 结构和款色等各方面 , 还应当知道同一时期的款识笔法早 , 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 。只是在风格及色调上不失其时代特征 。因此 , 还必须结合共它方法来辨别真伪 。
根据造型来鉴定瓷器 , 也是鉴定工作中一种比较可靠的方法 。
观察器形首先要对历代造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陶瓷器的形状 , 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 , 审美标准以及技术条件有密切关系 , 能较好地体现各时代的特色 , 随同时代的演近而渐趋繁复 , 而古代的形状是比过简朴的 。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论 , 元代造型大多较为钝重稚拙 , 无论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显得突出 。尤其是日常应用的坛、罐、瓶、壶及盘碗等一般器物 , 器形相当大 。例如传世的元青花与釉里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cm , 青花和釉里红的口径也在45~58 cm左右 。由于胎体厚 , 烧制不易 , 难免有翘棱 , 夹扁、凹心、凸底等缺陷 , 因而很多文献都有元瓷粗率之说 。
明清瓷器
明代永乐时一般盘、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内凹 , 圈足较元代放大 , 显得特别平稳 。胎土陶炼精细 , 造型轻重适宜 , 如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明代宣德年间的瓷器造型更加繁多 , 无论盘、碗、杯、壶、罐、瓶等制作都非常精致 , 而且能独出心裁、锐意创新 , 如“无挡尊”可称是空前之作 。至成化时期 , 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 , 造型唯重纤巧 , 而且也无大器 , 如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 , 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异常轻盈秀雅的代表作品 , 为仿品望尘莫及 。明弘治传世作品不多 , 以黄釉双耳罐、碗著称于世 。正德时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笔架、扦屏、墩式碗等 。嘉、万历之后造型渐趋复杂 , 在器形上有很多创新之作 , 正如《景德镇陶录》记载有“制作益考、无物不有”的说法 。可以说在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 , 只是比起永、宜、成化时期的作品来显得有些粗制滥造 。
- 清热散有什么用
- 清泉高职高考辅导班怎样
- 清漆需要加固化剂不
- 清屏的快捷键是什么
-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一个班多少人
- 清朝有多少总兵
- 篮球鞋里面如何清洗
- 清朝用阿拉伯数字吗
- 清朝雍正有多少个妃子最宠爱哪个
- 清朝发明了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