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
点拨:一亩约667平方米,普通教室一般50平方米,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3)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
点拨: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树?它们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说吗?
2、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 。
(1)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
(2)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干旱、霜冰、沙尘暴 。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
(3)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默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一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 。
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
老农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 。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
?只要老人的精神不老,这青山会老吗?
(1)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
(2)交流练笔内容 。
(3)总结课文: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
积累拓展
1、赏读课文,摘抄自己欣赏的词语、句子、段落 。
2、阅读相关文章 。
(浙江省嵊州市剡山小学 周幼红)
C案
设计:重庆市高新区第一实验小 吴绍华
评改:重庆市高新区石新路小学 白瑞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
- 详谈iPhone批量删除联系人方法 如何删除通讯录中的联系人
- 沁园春雪中的名句
- 乐理中的单位拍是什么意思
- 秦时明月中的流沙的含义是什么
- 简历中的社团活动怎么写
- 离散数学在计算机中的应用
- 离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 汽车电路回路怎么解释啊
- 气泡鉴定瓷器
- 其李将军之谓也中的其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