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的写作背景( 二 )


王之涣凉州词的创作背景创作背景: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 。《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
一、原文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
二、译文
其一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其二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 。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
扩展资料《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
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诗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凉州词二首
凉州词写作背景 凉州词的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王之涣辞官,过了十五年的自由生活 。《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十五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至二十九年(741)间 。
【凉州词的写作背景】 王之涣不是个戍兵,他是在极同情戍兵的情感支配下写这首诗的,所谓"感同身受",作者的确也把戍兵的生命体验丰盈地传达出来了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 。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 。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 。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