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

一、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佳节指的是重阳节 。重阳节又叫敬老节、重九节、登高节、祭祖节 , 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 , 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全诗内容为: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全诗描写了作者在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 , 表达了作者在良辰佳节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
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原文及翻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 。
译文:
独自在异乡做异乡来的客子 , 每遇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
遥想兄弟们今天登高的地方 , 遍插茱萸时会想到少了一人 。
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这说明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 ,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 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 , 以茱萸气烈成熟 , 尚此日 , 折萸房以插头 , 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
四、《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注释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 , 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本太原祁人 , 后迁居于蒲(今山西永济) , 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 , 所以称山东 。
2、异乡:他乡 , 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
3、佳节:美好的节日 。
4、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
5、茱萸(zhūyú):即草决明 , 一名越椒 , 芳香植物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
五、作者简介【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王维 , 唐代诗人 。字摩诘 。先世为太原祁(今属山西)人 , 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 , 遂为河东人 。开元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 , 乱平后 , 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 , 故亦称王右丞 。中年后居蓝田辋川 , 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 , 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 , 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 , 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 , 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 , 状写传神 , 有独特成就 。兼通音乐 , 工书画 。有《王右丞集》 。
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赏析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 , 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 , 直指真情实感 , 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 。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 , 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 。人以叽为阳数 , 九肌日也就是重阳节 。写节日的诗 , 最忌落入俗套 , 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 , 把握住真性情 。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 , 似乎脱口而出 , 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从”每逢”二字来看 , 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 , 以前的诸多节日己有过 。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 , 于今尤甚的情形下 , 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 。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 , 为人人心中所有 , 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 , 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 。不过 , 前两句毕竟是直赋心源 , 尚须曲折变化 , 才能余味无穷 。于是本为诗人思念兄弟 , 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 , 化出幻觉 , 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 , 登山饮菊花酒 , 谓之登高会 , 又云茱萸会 。”因为这个节日风俗 , 是采摘茱萸(zhayu朱娱)花枝插头 , 此俗在唐朝很盛行 , 比如王昌龄有"茱萸插鬓花宜寿” , 白居易有”舞鬟摆落茱萸房” , 朱放有“那得更将头上发 , 学他年少插茱萸"之类的句子 。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摘录此类诗句甚多 。关键在于此诗把我思人的情绪 , 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精心意象 , 展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 , 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 , 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