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有哪些节日( 二 )


若说到端午节的来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 。相传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佞,屈原因仗义直言遭革职放逐 。秦国趁机进攻楚国,楚地千里疆域毁于一旦 。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是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罗江而去 。当地百姓闻听屈原投江,纷纷前来救助,他们顺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寻见屈原的尸体,湖面上舟船往来穿梭百舸争游的场景蔚为壮观 。这一日正是阴历五月初五日 。后来,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 。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被吞食 。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少女节或七夕 。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 。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 。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 。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 。“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
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 。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 。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 。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
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 。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 。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 。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
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重阳节又名重九节,九月九,荣萸节,菊花节等 。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庆祝风俗 。唐代把重阳正式定为节日 。在唐代,重阳节人们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代 。屈原在《远游》中曾写道:“集重阳人帝宫兮” 。到了汉代,重阳之俗逐渐在民间流行 。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威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 。贾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于是,重阳之俗便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并逐渐盛行 。
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 。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 。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 。最早开始于宋代 。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 。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