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赏析( 六 )


“三杯两盏淡酒 , 怎敌他 , 晚来风急 。“欲以酒暖身 , 借酒浇愁 , 可是酒的滋味却又那么淡 。
“淡酒”无力 , 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 , 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酒味为何那么淡?是酒淡吗?不是 。酒性依旧是烈的 , 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 , 酒入愁肠愁更愁 , 满心都是愁 , 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 。
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 。李清照在前期词作《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也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之事 , 然而却是“浓睡不消残酒“ 。酒力显得那么大 , 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 , 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 , 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 , 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 , 闲愁不痛 , 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 。两相对比 , 一个“淡”字 , 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 , 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
“雁过也 , 正伤心 , 却是旧时相识 。”本欲借酒浇愁 , 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 , 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 , 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 , 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 , 再细看 , 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 , 人却不是那两人了 , 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 , 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 。
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 , 不仅写得有形 , 而且有声 , 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 , 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 。这哀鸣 , 听来犹如杜鹃啼血 , 让人心痛 , 心酸 , 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下片由远及近 , 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 , 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
“满地黄花堆积 , 慌悴损 , 如今有谁堪摘 。”这三句话由景入情 , 情景交融 。作者是爱花的 , 在过去有丈夫为她摘花 , 但是在这残秋之季 , 作者所见、所感却是:菊花枯萎凋落 , 落瓣纷纷 , 堆积了一地 , 花都憔悴了 。
不忍看花落 , 可如今又有谁可以摘花送给自己呢?丈夫不在了 , 只能看着它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 , 多像自己孤苦飘零的晚境 。到这里 , 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 , 对花自怜 , 不由又黯然神伤 。
“守着窗儿 , 独自怎生得黑!”更进一步抒写作者寂寞难耐的痛苦 。常言说“人老伯孤独” , 更何况作者是位感情丰富的文人 , 这样独守窗前 , 不免触景生情 , 睹物思人 , 那境况自是令作者甚感凄凉、惨淡和愁苦的 , 可怎么捱到天黑呢?
“梧桐更兼细雨 , 到黄昏 , 点点滴滴 。”主要写声音 , 以声衬情 , 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 , 极富“顿挫凄绝”感 。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 , 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 , 啪啪地响着 , 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 。
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 , 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 , 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 , 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 , 一滴滴 , 一声声 , 是那么强烈 , 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 , 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
“这次第 , 怎一个愁字了得!”即这情形 , 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 , 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 , 这些情景 , 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 , 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 。
身世之痛 , 家国之痛 , 孤独之病等等 , 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 , 概括得了 。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 “只 恐双溪舴艋舟 , 载不动许多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