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方法( 二 )


进步、提高、成长,这是最能体现孩子自身价值的 。随时抓住时机,发现具体的进步,告诉孩子,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优秀!
五、培养兴趣爱好,提供投入做事的机会
对兴趣爱好的培养,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有着成熟的兴趣爱好的人,他们对新事情更感兴趣,学习能力更强 。因为他们的学习更是出于内在动机,他们有更顽强的意志力和激情 。
我觉得,兴趣爱好的作用,除了益智、陶冶情操、休闲等等,它还可以像一个心灵上的朋友一样,让人在欢乐时去跟它分享、忧伤时跟它倾诉 。另外,它或许还能给人提供一个新的身份,让你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比如,你是一位教师,但走出教室,你或许告诉别人你是一个烘焙高手 。
但是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 。兴趣爱好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让我们能全身心投入去做事情的机会,这种投入的感觉非常宝贵 。有心理学家把这叫“酣畅感”,据说这是一个快乐的重要来源 。当你做你爱好的事情时,你全神贯注,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庄子几次描述过这样的情形 。按照他的说法,这时你与“道”相连通,所以会有鬼斧神工的发挥 。
而达到这种酣畅感的秘诀是,你的技术和挑战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 。就是说,你做的事情的难度刚好跟你的水平相当 。当然这个事最好是你喜欢做的 。不过话说回来,很多时候,即使中性的事情,比如写作业,如果能力和难度程度相当,我们都会享受这个过程 。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想想,应该选择哪些事情给孩子去做 。我们出于爱心,总想给孩子更多的享受 。但是,让他被动地享受,比如看电视、吃东西,他的乐趣也有,只是这些乐趣肤浅、短暂 。而稍有点挑战的事,他反倒更能投入 。难度如果过大,他就又没了兴趣 。
其实小孩在玩游戏时,常常就能体验到这种酣畅感 。我女儿玩时,如果我问她吃不吃苹果之类的话,通常她完全听不进去 。所以孩子投入地、自由地玩,这非常有价值,我们要多鼓励,少打扰 。
孩子大一些之后,做事往往就参杂了很多功利心,有了压力,难以全心投入 。现在很多的兴趣班更是把兴趣变得没趣了 。我们家长要多反思自己在其中的作用 。
六、给孩子“心理玩具”
心理玩具,这也是我随口发明的词 。心理学家在做提升幸福感的干预实验时,有一些看似很普通、有点幼稚的做法,比如,记录下来当天发生的好事,并解释为什么你感觉不错;写下能展现你好的一面的事情,每天去温习 。据调查,每天写下三件让你感觉好的事,这个做法效果很好,效果的持续时间也长 。
我们自己也可以这样做,也可以引导孩子这样做 。我们可以在情绪有些低落时,把这些好事当作心理玩具,拿出来玩味 。我们也可以每天睡觉前或在其他空闲时间里,没事就在脑子里整理自己的这些好事 。大家可以试试 。其实这就是在训练我们转念的能力 。
我们可以抽空跟孩子一起想好事 。我们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漂亮的本,专门记录他的好事 。或者给他准备一个小白板、做个展示墙,随时记录 。或者给孩子准备一个好事宝盒,把能引起美好回忆的东西或照片,都存在里面,有空就倒出来看看……
这个心理玩具除了好事,还可以是让自己看到全局、看到宏观的一面,看到thebigpicture 。比如,当你为孩子的一点小事生气时,你可以跳出来想:总的`来说,他是个好孩子,我是个好妈妈,我工作还不错,生活各方面都基本满意……然后再看刚才的事,就能比较冷静地看待了 。
培养感恩、同理心、宽容等品格以及乐观的思维习惯
我们家长自己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真是很大的 。有时我感觉女儿会有点抱怨,我趁她还没说呢,就自己开始感慨好的一面,表示很知足,她的想法也被带过来了 。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时候,小孩倒是比大人更乐观,更少消极的评判 。有时大人会以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孩子本来还没有任何不满情绪呢,听大人这么一说,马上就消极了 。所以家长言行要慎重,别急于评价下结论,多等等,多观察 。
我们自己评论的话里多一些感恩、同理心、宽容和乐观思维,这就是好的教育了 。
我经常会在睡前跟孩子一起回顾这一天的事情,其中除了总结她的进步,再就是想想有哪些好事,哪些我们要感到知足、感恩的事,然后展望美梦,再开开玩笑 。
对于大一些、上学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偶尔写感恩日记、写好事日记(让自己开心、自豪骄傲的事) 。不必天天写,那样他会反感,不好坚持,可以一周写一两篇 。或者让他自己每天睡前回顾这一天值得感谢的事、让自己自豪骄傲的事 。我想,做这些远比批评他的缺点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