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的服饰( 二 )


据《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衮冕 , 金饰 , 垂白珠十二旒 , 以组为缨 , 色如其绶 , 黈纩充耳 , 玉簪导 。玄衣 , 纁裳 , 十二章 , 八章在衣 , 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四章在裳 , 藻、粉米、黼、黻 , 衣褾、领为升龙 , 织成为之也 。各为六等 , 龙、山以下 , 每章一行 , 十二 。白纱中单 , 黼领 , 青褾、襈、裾 , 黻 。绣龙、山、火三章 , 余同上 。革带、大带、剑、佩、绶与上同 。舄加金饰 。诸祭祀及庙、遣上将、征还、饮至、践阼、加元服、纳后、若元日受朝 , 则服之 。”
衮冕 , 冕上用金饰 , 垂白玉珠串十二旒(请注意 , 衮冕服的冕上是有旒的) , 以组为缨 , 颜色跟绶带的颜色一样(黑色) , 黄绵所制的小球 。悬于冠冕之上 , 垂两耳旁 , 以示不欲妄听是非 , 导以玉簪 。黑衣 , 浅红色的裳 , 十二章纹 , 上衣有八章: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裙子上绣有四种章纹:藻、粉米、黼、黻;衣服的袖口、衣领都绣以升龙的章纹 。(十二章纹中 , 日、月、星分别绘制在衣服的左、右肩和后衣领下 , 寓意天子肩挑日月、背负七星)十二章纹中 , 龙、山及其之后的章纹 , 每种一行 , 一行十二个 。内穿白纱中单 , 黼领(黼 , 十二章纹的一种 , 黑白相间的衣领) , 青色的袖口、衣缘、大襟 , 并绣以黻纹(黻 , 十二章纹的一种 , 青黑相间的花纹) 。韨(蔽膝)上锈龙、山、火三章 , 其它的配饰 , 如:革带、大带、剑、佩、绶 , 都和大裘冕的一样 。舄加金饰 。衮冕的穿着场合比较多 , 在皇帝众多礼服中属于最为华丽 , 上身率最高的 。穿着场合:诸祭祀及庙(各种祭祀和祭拜宗庙)、遣上将、征还、饮至(庆功宴)、践阼(即位登基)、加元服(冠礼)、纳后、若元日受朝(农历正月初一大朝会) , 的时候穿着 。显庆元年 , 李治修改礼令 , 废大裘冕 , 改穿衮冕 , 自此之后 , 祭天地的时候 , 皇上也是穿衮冕的 。
常服 , 是唐朝天子众多服装中上身率最高的服装 。常服 , 就是身上穿的窄袖、圆领袍衫 , 就是很家常、平民、接地气的服装了 , 上至天子 , 下到百姓 , 平时都可以穿 , 只不过赤黄色的袍衫只能皇帝穿 , 再配上折上头巾 , 九环带 , 六合靴 , 配成一套 。自贞观之后 , 除了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之外 , 其它场合都只穿常服了 。
《旧唐书 . 舆服志》:“其常服 , 赤黄袍衫 , 折上头巾 , 九环带 , 六合靴 , 皆起自魏、周 , 便于戎事 。自贞观已后 , 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 , 皆常服而己 。”
“武德初 , 因隋旧制 , 天子宴服 , 亦名常服” , 开始的时候只是黄色的袍衫 , 后来逐渐改用赤黄色 , 所以明文规定 , 士庶不能穿赤黄色的衣服 。此后 , 赤黄色也就成了皇帝专用服色 , 也逐渐演变成了皇权的象征 。唐玄宗时 , 安禄山称帝 , 穿的就是赤黄衫 。五代后周末年 , 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 , 诸将给他披上黄袍 , 拥立其为天子 , 这便是“黄袍加身”的由来 。这里所指的都是赤黄色 , 其它的土黄色、浅黄色什么的 , 仍然是庶民的常用服色 , 并没有禁止 。
命妇礼服
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 。
公卿礼服
唐代官吏服装大致可分两类 , 一类为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的服装(祭服或朝服);一类为比较普通的工作与社交活动的服装(公服或常服) 。
凡是从祭的祭服和参加重大政事活动的朝服(又称具服)、制度与隋朝基本相同 , 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丽华美;一般场合所穿的公服(又称从省服)和平时燕居的生活服装常服(又称讌服) 。其中像缺胯袍、裲裆、半臂、褠衣、大口裤等都是例子 。缺胯袍就是直裾 , 左右开衩式的长袍 , 又称四襈衫 , 它可以和幞头、革带、长靿靴配套 , 成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装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