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
囫囵吞枣的故事5成语典故一
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 。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 。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 。这位客人是个医生 。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 。”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 。”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成语典故二
有几个人闲来无事,在一起聊天 。一个年纪大的人对周围几个人说:“吃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不过,吃多了的话是会伤脾的 。吃枣呢,正好与吃梨相反,吃枣可以健脾,但吃多了却对牙齿有害 。”
人群中一个呆头呆脑的青年人觉得有些疑惑不解,他想了想说:“我有一个好主意,可以吃梨有利牙齿又不伤脾,吃枣健脾又不至于伤牙齿 。”
那位年纪大的人连忙问他说:“你有什么好主意,说给我们大家听听!”
那傻乎乎的青年人说:“吃梨的时候,我只是用牙去嚼,却不咽下去,它就伤不着脾了吃枣的时候,我就不嚼,一口吞下去,这样不就不会伤着牙齿了吗?”
一个人听了青年说的话,跟他开玩笑说:“你这不是将枣囫囵着吞下去了吗?”
在场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笑得那个青年人抓耳挠腮,更是傻乎乎的了 。
这个年轻人自作聪明,如果按他说的办法囫囵吞枣的话,那枣子整个地连核也吞下去了,难以消化,哪还谈得上什么健脾呢?我们学习知识也是这样,如果对所接受的知识不加以分析、消化、理解,只是一味生吞活剥,那是得不到什么收益的 。
囫囵吞枣的故事6囫囵吞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后引用为成语,本义是指把枣整个咽下去,比喻理解事物时,不加以分析,模糊理解 。故事源自宋·圆悟禅师 。
成语出处和典故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 。”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 。”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 。”遂绝倒 。
故事介绍
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总会把书中文章大声念出来,可是他从来不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还自以为看了很多的书,懂得许多的道理 。有一天,他参加朋友的聚会,大家边吃边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万分地说:“这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来说:梨对牙齿很好,但是吃了伤胃;枣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会伤牙齿 。”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个人为了表现自己的聪明,就接下去说:“这很简单嘛!吃梨子时不要吃进果肉,就不会伤胃;吃枣子时整个吞下去,就不会伤牙啦!”这时桌上正好有一盘枣子,他说完便拿起一个大枣放在嘴里,囫囵着吞了下去 。大家怕他噎到,连忙劝他说:“千万别吞,卡在喉咙多危险呀!”有个喜欢开玩笑的人说:"你真是囫囵吞枣呀!"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仰后合 。
寓意
“囫囵吞枣”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可笑,它告诉我们世间的事大都有利有弊 。兴利除弊要有恰当的办法 。似是而非,"囫囵吞枣",只能惹人发笑 。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只有认真学习,从实际出发,仔细分析,充分理解,实事求是,才会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
墨守成规,亦作“墨守成法” 。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世人谓之“墨守” 。后以“墨守成规”指固执旧法,一成不变 。清王韬《瓮牖馀谈·犹太古历说》:“而至今,中法每不如西法之密,何哉?盖用心不专,率皆墨守成法,未能推陈出新耳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一卷第四章二:“你也是一个军佐吧,如果破格把他介绍进来做同志,就会更加有利,不能墨守成规 。”故事源自战国的墨翟 。
成语出处和典故
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
故事介绍
战国时期,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 。那时墨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起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 。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 。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 。
- 3+1指的是什么
- 裤架的选购方法是什么
- p档和手刹的区别是什么
- 后缀名是tga的是什么文件
- 后缀.jar的是什么文件
- 第一次接吻是什么样的感觉 第一次接吻会伸舌头吗
- 台球桌保养方法是什么
- ftp服务器是什么意思
- 侯德榜制碱法所制得的物质是什么
- foot和feet的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