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中常见的错误 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及口诀( 三 )


误区八:不懂文言修辞
【例9】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误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确实要取代它 。你们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光明!
正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 。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爝”(jué),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 。考生从“实”的角度理解,没有译出比喻意义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 。
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 。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 。
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
误区九:不懂古代文化常识
【例10】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
正译: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
分析与对策: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 。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 。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 。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
高考复习中,考生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代官职(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除,拜官授职 。擢,提升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 。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
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 。
误区十:误译原句语气
【例1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
正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
分析与对策:译文处理为一种陈述语气,尽管从意思上来看是对的,但它改变了原文的语气,仍然不够准确,违背了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的原则,会被“酌情扣分” 。从语境来看,这段话表现了孟子拯救天下的责任感和高度的自信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孟子以“名世者”自许,“舍我其谁也”,是一种语气强烈的反问,语气应处理为“……呢?” 。
考生误译原句的语气,一是因为对文意(人物思想、情感)理解不透彻,二是对句子的语气不够重视 。
文言文句子的语气,与现代汉语没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分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等 。我们看句子的语气,要把握好两个关键:一是标点符号,如问号,则处理为疑问语气;二是根据文意,在人物对话中,要留意说话人的心理、个性,以及表达目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