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月满西楼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 。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 。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
一剪梅原文及翻译一剪梅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 ,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
一剪梅翻译及原文一,一剪梅原文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 · 李清照
占位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占位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二,一剪梅翻译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
三,一剪梅赏析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翻译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翻译: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
李清照(1084~约1155),宋代杰出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词人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 。她写的词也独具一格,词多哀愁伤感之作,称“易安体”,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