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观堂是哪五观( 二 )


五观堂即上述所说取用食品须“五观”之意 。寺庙的五观堂内,一般供奉着弥勒菩萨像,两边依次排开用斋的桌椅 。用斋时,依照次序,次第而坐 。依名显义,“五观堂”意味着“用斋”亦是修行的重要课题 。
五观堂在哪里五观堂在寺庙中 。
堂,就是指斋堂,也就是五观堂,即是吃饭用膳的地方 。五观堂,出家人吃饭有一定的规矩 。过堂中国汉传寺院生活方式之一 。即上斋堂用餐,此有别于印度僧徒之托钵乞食 。又称上堂、赴堂 。在丛林之中,依据常规,用餐时自方丈到沙弥,全体皆到斋堂用餐,此即“过堂饭” 。
进餐前,须列队鸣磬念佛以高缺迹进斋堂,然后安静进食 。食毕,又列队鸣磬念佛以出斋堂到大殿回向 。饭菜很简单,一碗白米饭、一碗素菜、一碗清汤、一小碟咸菜、一小碟花生、一小碟辣酱、一双木筷 。
过堂饭讲究用饭时安静,不得讲话,添加饭菜都是以手势示意,不得剩下饭菜,因为许多人为了这顿饭菜都花了不少血汗,所以不能浪费,要以感恩的心用膳,配合悠扬的音乐声慢慢用餐 。
五种观想: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即计量农民要经过多少辛苦才能种出这些粮食,常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即忖度自己的德行高低,能不能对得起面前这钵饭 。
3、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防扮派备自己心生贪念,远离过错 。不挑食,不要嫌弃难吃的,也不要贪食好吃的 。
4、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把吃饭仅仅当作戚并生存的手段,不要追求山珍海味 。
5、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吃饭不是为了享受美食,而是为了修自己的法身慧命,成就道业 。
什么是五观五观佛教用语 。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 。
一、僧侣在用餐时所应起的五种观想∶即所谓的‘食存五观’ 。《四分律行事钞》卷中之三〈随戒释相篇〉云(大正40·84a)∶‘食须观门五别∶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
(二)自忖己德行,全缺多减 。
(三)防心显过,不过三毒 。
(四)正事良药,取济形苦 。
(五)为成道业,世报非意 。’
兹依同书卷下之二〈对施兴治篇〉引用《智度论》、《毗尼母论》等所载,略释如次∶
(1)计功多少等,即思惟此食所用之功甚多,如垦植、耕除、收获、蹂冶、舂磨、淘沙、炊煮等功,又计一钵之食,观想作夫之汗多食少,若有贪心,则堕地狱 。
(2)自忖己身德行,若不坐禅诵经,不营佛法僧事,而受他人信施,则堕恶趣,知之而布施者亦堕之,故须忖量己身德行是否可获供养 。
(3)防心显过等,即食分上、中、下;上食起贪,下食起嫌嗔,中食生痴舍 。贪重则堕地狱,嫌嗔则生饿鬼不得食,痴舍则堕畜生,故须先观食,离此过,方能生三善根 。
(4)正事良药等,即做良药之想,观想治饥渴如除故病,及减约饮食如不生新病 。
(5)为成道业等,即观想藉由食物使食久住,藉由寿命的相续而成慧命,修三学以伏灭烦恼 。
又,以此五观故,斋堂又称五观堂 。
二、《法华经》〈观世音普门品〉所举的观音五观∶即
(1)真观∶谓观真实之理而断见思惑之空观 。
(2)清净观∶谓于既除见思惑之清净身,断尘沙惑之假观 。
(3)广大智慧观∶谓断无明惑而得广大智慧之中观 。
(4)悲观∶谓以此上三观观察众生,拔众生之苦恼 。
(5)慈观∶谓以前三观观察众生,而给予众生以福乐 。
三、因五眼所见对象之不同所产生的五观∶即
(1)肉眼∶见色(客观界)之粗杂相 。
(2)天眼∶见色之因果微细相 。
(3)慧眼∶见物心之粗杂相、微细相及空之道理 。
(4)法眼∶见物心之因果粗杂相、微细相及诸法假相 。
(5)佛眼∶见前四眼所见及中道佛性之理 。
(四)指五停心观∶即不净观、慈心观、缘起观、安般念观、界分别观 。
佛寺 五观堂是什么意思就是【斋堂】吃饭的地方
佛教中有【食存五观】的说法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吃饭时,须知今日粒米进口,是经农夫辛苦种植,商人贩卖,工人处理,家人烧煮,才能填饱肚皮,粒米功德,岂是金钱所能衡量?所谓“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就能以感恩心受食,进而激发道心 。
2、忖己德行,全缺应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