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实学

实学源于中国 , 流传于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 , 是一门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国际性学问 。中国实学传入朝鲜、日本后 , 与朝鲜、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 , 形成独具特色的朝鲜实学和日本实学 。中国实学 , 实际上就是从北宋开始的“实体达用之学”从时限上 , 虽把“中国实学”的起点定于北宋 , 但明清之际是中国实学发展的高潮时期 , 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内涵上 , 它不同于佛、老的“虚无寂灭之教” , 是由“实体”与“达用”构成的 , 它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立体结构 。从学派归属上 , 明清实学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最后历史阶段和独立发展形态 。它既是对先秦、汉唐儒学的基本价值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 又是在同佛、老的辩论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尽管它在同佛、老的辩论中吸取了佛、老的某些合理思想 , 但本质上属于儒学流派 , 而不是佛学和道家 。在韩国 , 实学指18世纪前后约200年间的新的学风 。
什么是实学?实学也属于儒家学派 。其主张“经世致用” , 所以又称之为“经世实学” 。实学认为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在这一方面区别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以及陆王心学的“知行合一” 。
实学之所以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是从学派归属上 , 明清实学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最后历史阶段和独立发展形态 。它既是对先秦、汉唐儒学的基本价值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 又是在同佛、道的辩论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尽管它在同佛、道的辩论中吸取了佛、道的某些合理思想 , 但本质上属于儒学流派 , 而不是佛学和道家 。明代实学所要摒弃的是以下两种治学风习 , 即“八股之习”与“道学之习” 。这是明代实学思想家所共同针砭的目标 , 往往称之为“俗学” , 以与自己所提倡的“实学”相别 , 他们讲究“实用” , 提倡“实学”、“实行”、“实政” , 主张“实心”任事 。他们抛弃道学家游谈无根的陋习 , 更多地注意那些有关国计民生的事情 , 诸如农田、水利、河漕、盐法等等 。
明代实学学风是由丘濬开创的 。他所著的《大学衍义补》一书 , 放眼“治平”之术 , 恢复儒学“有体有用”的真精神 。此书被明末实学家陈仁锡所辑《经世八编类纂》列为八种“经世”书之首 。实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 。到了清代 , 实学开始盛行 , 发展出乾嘉学派等分支 。
一、创始人:丘濬(明孝宗朝文渊阁大学士) 。他所著的《大学衍义补》一书 , 放眼“治平”之术 , 恢复儒学“有体有用”的真精神 。
二、代表人物: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阎若璩、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人 。
三、分支流派:
1、王霸并用派:也可称之为“义利双行”派 。这一派复兴先秦的诸子学说 , 对管子、韩子、老子、庄子、墨子等都有所称颂 , 尤其是吸收了管、商的“功利”学说 , 不讳言“富强” , 以“富国强兵”作为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 。其代表人物有张居正、海瑞、焦竑、徐光启 。
2、明体适用派:也可称之为“全体大用”派 。这一派恢复儒学“内圣外王”的精神 , 强调“体围合一”、“学仕合一” 。其代表人物有丘濬、吕坤、谢肇淛、陆世仪 , 顾炎武、李颙 。
3、乾嘉学派:又称“乾嘉之学” , 是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 , 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 。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顶盛 , 故得名 。乾嘉学者搜集钩沉 , 辑佚许多亡佚的文献典籍 , 例如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 , 辑出经部432种 , 史部8种 , 子部152种 。
四、发展高潮:实学 , 实际上就是从北宋开始的“实体达用之学” 。
从时限上 , 虽把“中国实学”的起点定于北宋 , 但明清之际是中国实学发展的高潮时期 , 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内涵上 , 它不同于佛、老的“虚无寂灭之教” , 是由“实体”与“达用”构成的 。“实体”又分为“实理实学”、“实心实学”和“实气实学” , “达用”又分为“经世实学”、“科技实学”、“启蒙实学”和“考据实学”(包括“史学经世”论和“明经致用”论)等 , 它是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立体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