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寄公度抒发了词人怎样情感( 二 )


李煜《虞美人》,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国破家亡、昨是今非,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后精神世界的强烈反差,是词人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为后世留下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由于亡国为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对家国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的尝味.悲慨之情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
虞美人(李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 。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
原文如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译文如下: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
词句注释
⑴虞美人: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此调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因以为名 。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 。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韵转两平韵 。
⑵了:了结,完结 。
⑶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今南京) 。
扩展资料: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 。
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
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虞美人 寄公度 赏析虞美人·寄公度,体裁宋词,作者舒亶 。此词为词人寄赠友人黄公度之作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傍晚小楼上欣赏秋景,下片写作者在冬日的长安,盼望老友送梅来到,字里行间隐晦地传达出作者因触犯当政者王安石而被撤职后既苦闷孤独又渴望得到帮助的心情 。
【作品赏析】
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 。”芙蓉,即荷花 。荷花落尽,时当夏末秋初 。秋风江上,日暮远望,水天相接,烟波无际;客愁离思,亦随烟波荡漾而起 。这两句视野开阔,而所见秋风残荷、落日沧波等外景,则透示出一派苍茫萧索的情调 。“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 。“背飞双燕”尤言“劳燕分飞” 。《玉台新咏》卷九《东飞伯劳歌》云:“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牵牛)织女时相见 。”后即用来称朋友离别 。
“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 。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 。“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 。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 。“独”字轻轻点出,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是说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 。长安,借指京城 。“雪满长安”,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顺势而出故人,老朋友,指公度 。早晚,多义词,这里为随时、每日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