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畅游大概什么意思

孔子畅游幼学启蒙丛书的内容涵盖了大家所熟悉的民俗故事、神话故事、节日故事、名胜传说与古代名医、贤哲、智通、帝王、科学家、诗书故事等,共计二十卷,每卷分为若干册 。为古代贤哲(第二册),以精炼的语言和生动的画呈现了“孔子畅游”的故事 。是2009年2月新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衣若、梦令、李学明、杨宇 。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讲了什么?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讲了什么?
孔子是我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也是我们要终身学习的对象 。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是故事也是历史 。某些书籍记载孔子的先世本是宋国贵族,在宋国的内乱中,孔氏受到迫害,孔子的曾祖孔防叔逃至鲁国 。到孔子之父叔梁纥做了鲁国陬邑大夫,然后孔子就在这儿出生了据说他小时候很爱学礼节,爱读书,时常模仿大人们祭天祭祖的礼仪 。孔子17岁时母亲去世,他把母亲同父亲合葬在一起 。从此,他更加发奋读书 。没过几年,他的才学便远近闻名 。
他在各个国家游历,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受到各国国君的冷遇,屡次碰壁,历尽坎坷,始终没有人重视他的主张,儒家文化思想在当时战乱之世并不能为那些亲王君王所重视,没人重用他 。他最后还是回到了鲁国,时年68岁 。从此,他把时间和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
孔子将毕生所学都教给了他的学生,他们也讲这些传承了下来,孟子就是孔子优秀的学生之一,儒家文化到现在也是传承了很久了 。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提倡一种人性的光辉——仁,二是自觉遵循社会的秩序和规范的总和——礼,三是追求一种美好的社会境界——和 。在现在的社会,仁、礼、和,恰恰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方面,也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探索和学习 。你觉得呢?
你还知道哪些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讲了什么?在评论区留下你精彩的评论!
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内容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到各诸侯国游学,因孔子的观念在当时乱世是难以践行的,因而在各国都受到冷遇 。一次孔子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东门旁发呆,子贡问郑国人孔子在何处 。
郑国人说东门边有个老头子像一只丧家之狗在发呆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 。
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 。
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
扩展资料:
孔子一生游历丰富 。他从漫长的旅游生涯中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并形成对旅游的独特见解 。孔子的“游”主要有三种形式:游览、游学、游仕 。
也就是说,孔子在游中问学教学,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传道 。他的旅游行为与修学、入仕是分不开的 。孔子的旅游思想可大致概括如下:
孔子“重游”,反对“怀居”、“怀土”等心理和行为,甚而把贪恋安居、留恋故土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标志 。但是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明确表达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 。
“父母在,不远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双亲、注重人伦思想的体现 。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 。
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报效国家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 。孔子虽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远游,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 。
孔子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游,倡导“山水比德观” 。孔子一生行游天下,注重听乐观礼,开创了中国文化旅游的先河 。孔子还注重体悟山水的自然之游 。
对于山水自然景观,孔子更注重“美”的感受 。在孔子看来,智者的聪明锐利和流动的水具有形而上的共通性;仁者的宽厚品格与庄重沉稳的大山相通 。这就是“山水比德”的审美观、体验观 。
孔子主张旅游要健康有度,反对佚游 。孔子反对游手好闲、放荡游乐、毫无节制的游玩等佚游行为 。他认为佚游超出个人身心承受能力与社会礼制许可,佚游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局限的,而且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