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少年时代的故事( 二 )


弃医从文
鲁迅
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 。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视 。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95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 。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众多的“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 。鲁迅受到极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他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活动 。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先生初步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但是,鲁迅 的思想不但为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所无法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响应 。他翻译的外国小说只能卖出几十册,他筹办的文学杂志也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出版 。家计的艰难使鲁迅不得不回国谋职 。1909年,他从日本归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今杭州高级中学)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 。这是鲁迅思想极其苦闷的时期 。1911年的辛亥革命也曾使他感到一时的振奋,但接着是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的不断上演,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 。五四运动之后,他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 。在那时,他已经在教育部任职,并且随教育部一同迁居北京 。
病逝上海
鲁迅先生葬礼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生前,他立下遗言:“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 。但朋友的不在此列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 。如果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鲁迅先生葬礼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 。其中《风筝》《故乡》《孔乙己》《诗二首》选进二期课改教材初二下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进二期课改教材初一上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雪》《藤野先生》《社戏》等都被选入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 。《朝花夕拾》一书也成为中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而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也成为后代人的精神佳作 。1918年起,先后发表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坟》《故乡》《故事新编》等小说名篇,后来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 。
鲁迅小时候的故事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篇一:鲁迅小时候的故事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 。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 。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 。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 。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 。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 。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 。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