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的特点( 四 )


尤其是女作家在运用通感方式进行描写上有充满着艺术灵性的表达能力 , 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如写人的感觉:
“七巧眼前仿佛挂了冰冷的珍珠帘 , 一阵热风来了 , 把那帘子紧紧贴在她的脸上 , 风去了 , 又把帘子吸了回去 , 气还是没有透过来 , 风又来了 , 没头没脸包住她——一阵凉一阵热 , 她只是淌着眼泪 。”
(《金锁记》)
这是一个女人情长气短的窒息绝望 。作者把人的感受和心理状态转化为可以感知的行为 , 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
再如一些形象而极具美感的比喻描写成为文章的亮点 , 使作家的文字具有很强的阅读价值 , 如:
“晴天的风像一群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 , 哪都钻到了 , 飘飘拍着翅子 。” (《金锁记》)
“振保觉得她完全被打败了 , 得意至极 , 立在那里无声的笑着 , 静静的笑从他的眼里流出来 , 像眼泪似的流了一脸 。”
( 《红玫瑰与白玫瑰》)
2、自己的文章——于平凡处的写作方法
(1)、参差对照的写作手法
“……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永恒的意味 , 虽然这种安稳是不安全的 。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 , 但仍然是永恒的 。它存在于一切时代……”
“我写作的题材便是这么一个时代 , 我以为用参差的对照是比较适宜的 。我用这手法描写人类在一切时代之中生活下来的记忆 。而以此给予周围的现实一个启示 。”⑤
上述引文是作家自己对创作的认识 。作家根据自己创作的题材选择了认为合适的写作手法 , 虚伪中有真实 , 浮华中有素朴 , 人物在回忆与真实间徘徊 。在今天看来 , 作家的创作也是相当含蓄而内敛的 。她把精力运用到故事的营造中去 , 写人物的神态、举止、心理活动 , 特别是善于抓住人物一刹那的心理变化——欢乐时的一丝苍凉 , 勇敢时的一丝恐惧 , 作家把这种心理感受如抽丝般自人物心底抽出 , 一丝一丝 , 编织起来 , 在故事的结尾成为一只蝴蝶——永恒的人性灵魂的翅膀 , 放飞掉 。
正是基于此 ,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过程从初期纷繁的意象 , 浓烈的色彩 , 多人物的长情节逐渐走向淡化 , 开始追求简单的故事和不着痕迹的作风 。在这一阶段 , 作家在情节的推动 , 时间跨度的起转承和上的手法十分高超 。比较长的情节之间是一段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切换:
“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 。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幅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荡漾着 。望久了 , 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 。再定睛看时 , 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 , 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 , 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 (《金锁记》)
而有些只是一句话:
“……露出一座灰色小白房 , 炊烟蒙蒙上升 , 鳞鳞的瓦在烟中淡了、白了 , 一部分泛了色 , 像多年前的照片 。” (《连环套》)
诸如此种的写作手法 , 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宁静、冲淡的美 。同样 , 张爱玲小说的结局也非常精彩 , 一两句话的收尾 , 戛然而止 , 无尽的余韵在后面延伸 。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 , 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 , 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 。” (《金锁记》)
(2)、营造气氛的高手
由于叙述手段和高超的心理描写技巧的运用 , 张爱玲的作品中几乎可以随时营造出不同的气氛 。作品中的人物在现实背景中随时的“出离” , 成为特定情节中的特定人物 。《倾城之恋》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 作品中范柳原和白流苏在倾城的乱世之中 , 一旦两人独处 , 展开他们感情的“对决” , 作家只是几句景物的交待 , 就让他们成为舞台剧中的演员:
“一眼看去 , 那堵墙极高极高 , 望不见边 , 柳原看着她道:‘这堵墙 , 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 。’”
3、中西合璧—传统小说语言和意境同现代小说技法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