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二 )


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 。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 家何处有?”
问谁,没有点明 。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 。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 。
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 。
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1]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
最终官居中书舍人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
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