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眼法怎么用( 二 )


1、对目标间隔/长度(或高度)已知的求距离(如已知电线杆间隔为50米,测量时注意臂长尺与电线平行)正对测量目标,用手持尺,将臂向前伸直(注意肩部不要扭曲,两肩力求与目标平),用尺的0刻度对正目标一端,读出另一端所对的分划数(最好用一只眼瞄,切勿两眼互跳),然后即可求出距离=间隔(或高度)*100除去所测分划数 。
2、对目标间隔/长度(或高度)未知的求距离
对目标间隔/长度(或高度)的未知目标求距离需要在前后两点分别测定目标的分划数及前后两点间的距离 。按距离=前进(或后退)距离*小分划除以(大分划-小分划)的公式求得所测目标距离 。
测量BC点距离,在C点一线找两个明显独立物,分别为D、E 。在B点测得DE两点间臂长尺为“大分划”,然后后退几十米(如二三十米)至A点,再测得DE两点间臂长尺为“小分划” 。现在后退的距离和大小分划的数值都已得出,依上公式即可得知BC距离 。
五、跳眼法
跳眼法是通过估计跳眼所见实地宽度的方法进行的估略测量 。根据两瞳孔的间隔约为自己臂长的十分之一,将测得实地物体的宽度乘以10,即为站立点至目标的距离 。测量方法是:将臂向前伸直,竖起拇指,闭左眼,使右眼的视线沿拇指一侧对准目标左侧(基准点),头和手保持不动,再闭右眼,使左眼视线通过拇指的同一侧,并记住视线对准的实地某一点,然后目测目标左侧(基准点)至该点的宽度,将些宽度乘以10,即为站立点至目标的距离 。
怎样用手判断远处某点的距离用手指和眼睛测距的方法叫做“跳眼法”,是通过估计跳眼所见实地宽度的方法进行的估略测量 。
这种方法是根据两瞳孔的间隔约为自己臂长的十分之一,将测得实地物体的宽度乘以10,就得出了站立点至目标的距离 。具体测量方法是:将臂向前伸直,竖起拇指,闭左眼,使右眼的视线沿拇指一侧对准目标左侧(基准点),头和手保持不动,再闭右眼,使左眼视线通过拇指的同一侧,并记住视线对准的实地某一点,然后目测目标左侧(基准点)至该点的宽度,将些宽度乘以10,即为站立点至目标的距离 。这种方法误差很大,只能用来大致估算 。
怎样用眼睛估算距离?都是X10肯定是不对的了,越远 倍数级肯定越大 。
用手指和眼睛测距的方法叫做“跳眼法”,是通过估计跳眼所见实地宽度的方法进行的估略测量 。
部队有好几种方法:
跳眼法是中国军队使用的一种简易测距方法.观察者面向目标,伸出右手大拇指于两眼之间,闭上左眼,用右眼通过拇指的一侧对准目标,然后用左眼通过拇指同一侧观察,记住左眼视线对准的物体,估算出该物体与目标之间的距离,然后乘以10倍,便是目标距离.
用臂长尺测
人都有一双胳臂,如果问他:你的臂有多长?他可能摇头说没量过 。若要再问“臂长尺”是怎么回事?恐怕就更无法回答了 。这是因为他还不知道自己的胳臂还能测距离 。其实,说开了,臂长尺就是一支刻有分划的铅笔(或木条) 。可是和手臂一结合起来,就变成一具非常灵活方便的测距“仪器”了 。
铅笔上的分划,是按每个人臂长(手臂向前平伸,从眼睛到拇指虎口的距离)的百分之一为一个分划刻画的,所以叫臂长尺 。比如,某人的臂长是60厘米,那么臂长尺上的一个分划就是6毫米 。有了臂长尺,只要事先知道目标的大小,就可以用臂长尺测出距离 。
那么距离是怎样计算的呢?前面已经说过,臂长尺上的每个分划是臂长的百分之一,如果目标的高度(或宽度)占一个分划时,也正好是距离的百分之一,占两个分划,就是百分之二 。这样,根据相似三角形成比例的道理,距离:目标高度(间隔)=100(臂长)∶分划数(臂长尺),就可以得出求距离的公式:
距离=高度(间隔)×100分划数
例如:测得前方电话线杆的一个间隔,约5个分划,我们知道一般电话线杆间隔是50米,那么到电线杆的距离是:
50米×100=1000米 。
如果不知道物体的宽度(或高度),能不能用臂长尺来测量距离呢?也可以,但是要先创造一个已知距离条件,才能计算出所求距离 。
当你用臂长尺观测各种物体的分划时,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观测某物体的间隔(或高度0时,离物体越近,测的分划数越多;反之,离物体越远,测的分划数越少 。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就可以在前后两个位置上对同一个目标测出大小两个分划数,并测出前后两个观测位置间的距离,有了这三个已知数,就可以按下列公式计算出距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