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是哪里的

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 。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
哪里是唐三彩的发源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 。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 。可以想见,在沙漠中,人和骆驼艰难跋涉,相依为命,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密感 。它那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 。
河南巩县三彩窑位于该县的大、小黄冶村,其距县城东约10公里,位于站街乡西南2.5公里的黄冶河两岸的台地上 。它们前临一条长约11公里的河流,此河在当地分段命名,从发源地青龙山峡谷至水底河村的这一段叫寺河(因有唐代慈云寺遗址),上游从水底河村至白河村这一段叫白冶河(因唐代在此烧制白瓷),中游从白冶河村至大、黄冶村的这一段叫黄冶河(唐代烧三彩器以黄为主色),下游叫西洒河 。
由于巩县南依青山支脉青龙山,北临滔滔不息的黄河,伊、洛两河东西贯穿县境,所以水陆交通非常方便,再加上黄冶河一带蕴藏着丰富的白色高岭土和大量的煤炭资源,这就为三彩器的烧制提供了物质基础,古人因地制宜,物尽其用,选择这一地点建立生产唐三彩的作坊、窑炉是很自然的,因而这一带也就成为唐代生产唐三彩的发源地,而且还是所发现的三彩产地中专门烧制三彩器的窑地 。
唐代陶瓷业中的新产品唐三彩,主要产地是哪里?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 。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 。可以想见,在沙漠中,人和骆驼艰难跋涉,相依为命,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密感 。它那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 。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 。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 。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 。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来源:艺术中国)
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唐三彩窑址有四处,除巩义黄治窑址外,还有陕西铜川黄堡窑、河北内丘西关窑和陕西西安机场窑 。但唐三彩窑炉仅在铜川黄堡窑址发现过3座,其保存状况还不尽如人意 。这次在黄治窑址清理出的6座唐代窑炉,有5座保存完好 。窑炉平面近似马蹄形,由工作面、窑门、火膛、窑室、隔火墙、烟囱和护墙七部分组成 。窑室依台地而建,先挖出一个长方形土坑后,彩用土坯垒砌窑壁,在窑壁上抹有一层耐火泥,火膛部分位于台地下端,使用耐火砖筑成 。为防止窑炉崩塌,往往还在火膛耐火砖墙体外侧,用鹅卵石堆砌成护墙 。
作坊遗迹中,1号作坊保存较好 。该作坊为窑洞式,依断崖挖筑,邻1号和2号窑炉,坐北向南,分前、中、后三室 。前、中室残高0.10——0.85米 。前室作纵长方形,南北长5.70米,东西宽3.50米;中室西扩部分作弧壁,平面呈横长方形,东西长5米,南北宽2.60米 。后室在断崖内,作弧形顶,下宽1.84米,高3.04米 。在作坊内分布有5个辘轳坑和2处练泥池遗迹,辘轳坑有圆锥形和上圆下方两种,口径最大者0.60米,最小者0.40米,一般深0.60米 。1号练泥池位于中室,池底利用废弃的三彩垫板铺地;2号练泥池位于作坊前室,地面残留青灰泥 。
巩义黄治窑址唐三彩窑炉和作坊的发现,再现了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流程,使我们对唐三彩制品的成型、装饰、烧成工艺过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窑炉和作坊区毗邻,便于搬运装烧器物,减少了运输途中的损坏 。这里的作坊面积较大,可以满足多个辘轳同时制作;并列建窑,并且共用一个窑前工作面,表明当时烧制唐三彩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唐三彩窑炉平面呈马蹄形,仍然属于中国北方地区唐宋时期常见的半倒焰式馒头窑,但窑室面积普遍较同期的瓷窑略小 。从发掘区没有发现匣钵和窑床上普遍遗留有彩釉滴痕看,唐三彩应是裸烧而成 。为了防止木柴燃料的落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窑室空间,装烧时先在窑床上放置底层器物,然后竖立起多个圆形支柱,上置一块块长方形耐火垫板形成隔层,隔壁层上再放置一层器物,如此这般逐层加高 。由于在炉的沿口、洗的内底上均遗留有3枚支烧痕,可知炉、洗等大件器物上再叠烧其他器物,有的在器内还套烧有小件器物,以此充分利用空间,增加每窑的装烧量 。这次出土遗物中,不仅有完整的素胎器物和烧成后的三彩制品,而且有施釉后尚未入窑烧制的半成品器物,充分说明唐三彩是先制坯第一次入窑素烧,再上釉后入窑二次烧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