膴(wǔ 五)仕:高官厚禄 。《诗·小雅·节南山》:“琐琐姻亚,则无膴仕 。”毛传:“ 膴,厚也 。”
跧(quán 全)伏:蜷伏,此指隐居 。
这篇文章可视为一篇“劝学”文 。围绕着“传是”二字,文中提出了两个问题,即:为什么要“传是”,“传是”的益处是什么 。“是”指书籍 。劝勉勤学苦读的文章古已有之,作者借写“传是楼”记而把它引入“劝学”这一主题,无疑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
文章的前一部分借“传是楼”主人徐健庵的话提出了为什么要“传是” 。徐氏云:“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 。吾方以此为鉴……”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 。”以三个长排比句,缓缓道出楼主人之所以“传是”而非其他的理由,同时楼主人那种自得的心理也跃然纸上,尤其是“指书而欣然笑曰”一句,可谓画龙点睛之笔,使楼主人那种自得的神态大放光彩 。而两个“吾何以传女曹哉”,前后映照,凸现了楼主人为自己选择的正确而兴奋不已的心态,强化了文章“劝学”的意味,为作者在后文对“劝学”加以生发论证作了铺垫 。虽说,田地货财、金玉珍玩、鼎彝尊斝、园池台榭、舞歌舆马等如过眼云烟,不能“世富”、“世宝”、“世享”,但传书籍给后代是否也能长久保存、拥有呢?这自然是不一定的 。作者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 。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这里又以三个排比长句,使作者的观点逐层深入展开,其中提出了藏与守、守与读、知与行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最关键的还是知与行的关系,要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躬体而心得之才是善读书的上策 。这种观点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善读书者不仅要做到躬体心得,而且要“始乎博,终乎约 。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 。一句话,要脚踏实地,既博又专 。博,拓宽知识的广度;约,有利于对某方面知识进行深度的钻研,二者相辅相成 。这是做学问必备的条件 。总之,“尊所闻,行所知”,才无愧于自己所藏之书,所守之书,所读之书 。当然有立也有破,作者在论证如何做一个善于读书的人时,对那些读死书或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学风,是持否定态度的 。
还应看到,作者毕竟是封建文人,其观点不可能不受到时代的制约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为学的目的上,即“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跻巍科,取膴仕”,未能脱出“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青云路”的俗套 。
从文章的题目看,是篇记叙文,从文章行文的形式来看,却是一篇论说文 。开头以楼主人的话提出问题——为什么取名“传是”;中间部分属论证问题,有立有破;最后提出“传是”的好处,属于解决问题 。至于文中骈散夹杂,错落有致,问答起伏,波澜横生,尤其是几组长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行文的气势 。同时,文中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更显得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
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是被动句吗不是 。
这句话的意思是藏书难不如守书难,守书难又不如读书难 。
【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翻译】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