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上书论事词理切直者,朕从与不从,皆当载之翻译

其上书论事词理切直者,朕从与不从,皆当载之翻译是如果有人上书议政,只要言辞直率,道理中肯,无论我采纳与否,都要记载在史书上 。这句话出自唐代史学家吴兢所著的《贞观政要》卷七·论文史 。《贞观政要》全书共计10卷40篇,是一部政论性史书 。
《贞观政要》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
吴兢著《贞观政要》旨在歌颂“贞观之治”,总结唐太宗时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后来君主以为借鉴 。虽然《贞观政要》在史实上有所失误,但由于叙事详赡,文字明畅,论述的又是统治之道,因此晚唐以后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流传到日本和朝鲜半岛 。
原文节选:贞观初,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比见前、后《汉史》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等赋,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诫,何假书之史策?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不从皆须备载 。”


其上书论事词理切直者,朕从与不从,皆当载之翻译“其上书论事词理切直者,朕从与不从,皆当载之”的意思是:如果有人上书议政,只要言辞直率,道理中肯,有利于治国,不管我采纳与否,都必须记载在史书上 。这句话出自《贞观政要》第七卷,是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修国史房玄龄所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主要表明了唐太宗的治世理念 。
《贞观政要》节选及翻译
贞观初,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比见前、后《汉史》载录扬雄《甘泉》、《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等赋,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诫,何假书之史策?其有上书论事,词理切直,可裨于政理者,朕从与不从皆须备载 。”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 。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 。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 。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 。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 。
翻译:贞观初年,唐太宗对监修国史的官员房玄龄说:“我发现《汉书》、《后汉书》记录有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这些文章文辞浮华,无益于对帝王的劝诫,为什么还要收录在史书上呢?今后,如果有人上书议政,只要言辞直率,道理中肯,有利于治国,不管我采纳与否,都必须记载在史书上 。”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上书请求把唐太宗的文章编成文集 。唐太宗说:“我的诏书和命令,如果有益于百姓的,史书都已经记载了,足以流传千古了 。如果我的命令不遵循古训,扰乱了政务,即使辞藻华丽,也终将贻笑后人,这不是我所需要的 。像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他们都有文集传世,可是他们的行为大都不可取,最后,社稷江山统统断送在他们手中 。君主圣明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品性和行为,何必一定要有文章流传后世呢?”太宗最终不许编文集 。
其上书论事词理切直者,朕从与不从,皆当载之的翻译是什么?“其上书论事词理切直者,朕从与不从,皆当载之”的意思是:如果有人上书议政,只要言辞直率,道理中肯,有利于治国,不管我采纳与否,都必须记载在史书上 。
这句话出自《贞观政要》第七卷,是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修国史房玄龄所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主要表明了唐太宗的治世理念 。
相关故事:
这一年,按照李世民的设计由宰相负责监修《国史》,这种制度上的高配无疑让《国史》工作成了帝国极端重要的一部分 。此时宰相房玄龄刚好以宰相身份监修《国史》,看得出是李世民对他的极大信任 。在君臣谈话之间,李世民对大唐国史文风进行了定调:“比见《汉书》载子虚、上林赋,浮华无用 。”
【其上书论事词理切直者,朕从与不从,皆当载之翻译】那么大唐的《国史》要“上书论事,词理切直者,朕从与不从,皆当载之 。”就是说,无论官员们发表务实的政务批评,不管李世民本人同意与否都要如实记录下来,然而接下来的李世民开始忧心忡忡起历史将如何定义他的往事 。